1926年,物產陳列館併入行啟紀念館(今址為自由、中正路口之舊遠東百貨)。 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臺中市市定古蹟,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台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來源。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1972年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建物今臺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建於公園北側。 1975年,中日斷交後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遷往原兒玉源太郎壽像處,神社遺址改立孔子銅像。
此古厝為呈現歷史風味,全名即取做「公司田溪程氏古厝」,一般簡稱為「程氏古厝」。 程氏古厝是新北市淡水区内「历史建筑」的传统民宅,位于淡水区淡海新市镇重划区内,保存完整,充分展现淡水近百年闽南人建筑的特色与居家环境的人文气息。 程氏古厝位于淡水公司田溪畔的大庄埔,公司田溪一带的开发可追溯至荷兰时代,而程氏古厝为该地区硕果仅存的农宅,是农业社会三合院形式的代表建筑。 程氏古厝为「淡水古迹园区」其中一栋历史建筑,邻近的沪尾砲台、淡水红毛城、淡水海关码头等,皆是知名的古迹建筑群。 程氏古厝為清朝乾隆期間,從福建省渡過台灣海峽到台灣謀生的程耀事之後代子孫,於大庄埔靠近公司田溪地區向楊氏大戶所購買的屋宅。 此屋子實際成立的時間雖不明確,不過在中法戰爭發生時曾被清軍作為淡水之役的駐兵地點,因此一般推算是在光緒期間打造。
台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台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台中公園內的縣社台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1973年,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台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台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47年,台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臺中公園派出所:2010年2月10日落成啟用,2014年由駐在所改制為派出所。 當時基督教中國佈道會派上海沈保羅牧師來台設立教會,最初設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教會聚會(今太平路國語禮拜堂)。
面積2,684平方公尺,於2003年3月17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是臺北縣淡水鎮(現今新北市淡水區)內第一件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 登錄種類:其他詳細登錄資料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台,此播音台為台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來源請求]國府接管臺灣後,由中國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台灣日治時期,台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1903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新北热门景点
國府接管臺灣後,公館就被百餘違建戶佔住,後經台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公館則於1985年經法院判決強制拆除夷為空地。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里。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馆与新北市淡水休閒农业协会合作,将在22日、23日下午2时至6时在公司田溪程氏古厝举办「公司田溪生活市集」活动,市集包括淡水小农、二手选物、手作文创与美食等摊位,并同步开放古厝前草坪野餐,享受农人秋收后的悠閒感。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傳統五間「火庫起雙護龍式」建築屋脊採用金型馬背,牆身則採用在地盛產之安山岩配合土埆磚砌築,民間防禦性銃孔,以抵禦盜匪;並於外側山牆採用穿瓦衫,保護土埆磚避免雨水潤濕,這些皆為淡水地區同類型建築中少見的建築工法,充分展現古建築之美,也見證前人的智慧。
露天音樂台: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台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此碑基座原為台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台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台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昭忠碑」,為祭祀領台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
古厝的屹立,見證了淡水先民開發的歷史,加上古厝典型的三合院農舍格局,以安山岩為基腳,採用唐山斗磚和山牆穿瓦衫,周邊有竹葦環繞、渠水流過,更是臺灣傳統農宅的典範。 歷經學者及文史工作者多次到現場會勘和審查,於西元2003 年由當時臺北縣(今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遵照傳統工法展開相關的修復工程。 淡水禮拜堂,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的教堂設施,目前的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台中神社(縣社):1911年,由台中廳長枝德二組籌委員會,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新高町84番地,即台中公園北門樓北方,1912年10月27日落成,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為縣社,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
以質子治療為例,於台灣進行每療程僅需花費約新台幣60萬元,與歐美國家的花費相比(新台幣80~150萬元),便宜了40~75%。 在2003年3月17日,新北市政府宣佈程氏古厝具備歷史文化價值,被登記為新北市文化資產之一。 2009年新北市文化局開始著手進行程氏古厝的修復工程,並在隔年年底完成。 2013年3月則由淡水休閒農業協會進駐,作為推行文化教學、觀光活動的地點,並在2017年獲評選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優良獎」,成為淡水第一個歷史空間活化獲獎的案例。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上海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上海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上海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台湾的传统民宅,建筑物目前保存完整,想要感受淡水近百年来独有的人文风情以及闽南建筑的居家环境,程氏古厝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公司田溪一带的民宅,程氏古厝算得上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农宅,正所谓是“小桥流水人家”。 每逢假期,常常有志工前来帮忙维护历史建筑和空间利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助古建筑一臂之力,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如此,这里还常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例如陶艺展、摄影展等等,在感受闽南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其中。 淡古文化行旅最终回预计在程氏古厝举办「公司田溪生活市集」活动,不但有特色的草刀、手作蛋卷DIY,还有吃喝玩乐的小农市集,让民眾感受淡水开港设关后的热闹生活,也能体验北臺湾最早开垦地之一的农家日常。
詳細登錄資料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一帶,大約在清朝光緒期間建立的閩式三合院農舍。 1984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台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1949年公園北側被挪建為空軍精武新村,同年7月臺中氣象臺亦遷建至公園北端,1950年空軍在公園內設置幼稚園,1952年中國佈道會透過市長楊基先在公園北側建思恩堂。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臺灣擁有先進的醫療技術及設備,許多醫療機構積極引進全球代最新第四代達文西Xi手術系統;目前有3千多套達文西機器人遍佈全球醫院,其中臺灣就擁有35套,不僅科技新穎,其高端設備密度居亞洲之冠。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新北市忠烈祠
搭捷運紅線至「紅樹林站」下車,轉搭紅23、紅38路公車至「臺北海院淡水分院」站下車,再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程氏古厝;或於捷運站轉乘淡海輕軌至「V09濱海沙崙站」下車,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 此古厝為典型三合院農舍,採用唐山斗磚和山牆瓦衫,周遭有竹圍環繞、渠水流過,可為舊農宅之樣本,大體可以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居家環境的人文特色。 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此地於中法戰爭時,曾為清兵駐守的營區,有城岸遺址可尋,故周圍也是古戰場的地標見證。 程氏古厝是一座三合院民居建築,由內外「埕」(自家門前、曬穀場所)、「正身」(古厝重要建築、客廳和房間)、左右「護龍」(廚房、飯廳和浴室)所組成,建築物坐西北朝東南,遙望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和觀音山。
根據統計,台灣癌症病患五年存活率達73%,優於歐美67%之平均水準。 ※癌症治療價格合理,吸引海外患者就診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療程花費是民眾到醫院進行疾病治療的一大障礙。 談及癌症治療,患者最關注的事情之一就是治療花費,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的癌症治療費用較他國低廉,吸引許多海外患者特地來台就診。
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 在1875年(光緒元年)時,淡水教會購下今日淡水教會的土地作為宿舍使用;約1890年淡水教會翻修其上的醫生宿舍做為禮拜堂,並於翌年8月在教堂後面建造一所義塾。 小型動物園區:1917年於公園內的北門樓附近,圍起一座高12尺、佔地6坪多的動物園,並飼養了猴子、蛇、鳥類等動物;是台中市第一座動物園,更是中部地區首座動物園,因此吸引不少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前來觀看,藉此能認識動物。
程氏古厝是新北市淡水區內「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位於淡水區淡海新市鎮重劃區內,保存完整,充分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居家環境的人文氣息。 程氏古厝位於淡水公司田溪畔的大庄埔,公司田溪一帶的開發可追溯至荷蘭時代,而程氏古厝為該地區碩果僅存的農宅,是農業社會三合院形式的代表建築。 程氏古厝為「淡水古蹟園區」其中一棟歷史建築,鄰近的滬尾砲台、淡水紅毛城、淡水海關碼頭等,皆是知名的古蹟建築群。 位於淡水區淡海新市鎮重劃區內的「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淡水第一座被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不僅僅是整體建築保存得完整,淡水近百年的閩南建築特色與地方生活環境,都可從古厝的構成細節中窺知一二,富有歷史風情的淡水因此更添加了一份屬於先民生活的記憶。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建於淡水大庄埔,位於淡海新市鎮重劃區內,新北市淡水區新民街一段138巷7號。
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 於2006年至2007年左右,現存石砌台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台中神社的遺跡。
為使古蹟活化,達到更大的效益,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持續舉辦徵求藝文教育團隊進駐博物館的計畫。 由十多年來在大淡水地區,從事文化工作推展並熱愛淡水文化的新北市淡水休閒農業協會於今(2013)年3 月通過審核,進駐程氏古厝的這段時間裡,已將文史書屋、藝文體驗、鄉土教學及旅行遊程等帶入這座古樸的三合院空間中。 程氏古厝創建年代約在清光緒初年,此建築目前保存完整,為該區碩果僅存之農宅,見證淡水開發的歷史。 該厝為典型三合院農舍,採用唐山斗磚和山牆瓦衫,周遭有竹圍環繞、渠水流過,可為舊農宅之樣本,大體可以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居家環境的人文。 此為2012年12月對外開放之文化景點,也是淡水目前開放古蹟景點中唯一以漢人傳統民居為主題的歷史建物。 1915年(大正四年),淡水教會將原先的民房建築改建禮拜堂,使用磚造材料建造出具有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的建築物,鐘樓設於正門上方,建築物中間建有方形鐘樓突出於正立面,下設有入口正門。
後因人數暴增而另尋場地,於1952年遷建於現址,並經總統蔣中正親題「思恩堂」墨寶,於2月14日舉行獻堂禮拜。 台中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後又稱砲台山),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位在新北市淡水区的公司田溪程氏古厝,为目前保存完整历史的传统建筑,展现淡水近百年的闽南建筑的特色与人文气息。 公司田溪一带的开发可追溯至荷兰时代,而程氏古厝为该地区硕果仅存的农宅,周遭有竹苇环绕、渠水流过,是旧农业社会三合院形式的代表性建筑,保存完整,见证淡水地区开发的历史。
建築為臺灣傳統建築作法,估計年代是在民國前24年以前,主要建材包含磚、土墼、卵石、安山岩、紅瓦、福州杉。 「港动淡水」系列活动即将进入倒数阶段,预计11月「淡博名利」Podcast上架全新集数,也即将公开12月「光映淡水」的品牌活动内容,敬请期待。 欢迎加入「淡水古蹟博物馆」粉丝专页、订阅YouTube频道或追踪Instagram,随时接收最新消息。 她说,另外还有淡水国小国际文教中心以「『美』丽的淡水」为主题活动前来共襄盛举,并推出免费钥匙圈DIY,为农家乐活动增添一点国际味。 由於附近豪宅的開發,程氏古厝旁邊亦由建設公司整建江南庭園一座,老屋、庭園相互輝映,增添參觀、休憩特色。
再加上淡海輕軌綠山線2019年底通車後,搭乘捷運亦可在「濱海沙崙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歡迎大家常去緬懷老屋古厝的歷史風味。 搭捷运红线至「红树林站」下车,转搭红23、红38路公车至「台北海院淡水分院」站下车,再步行约500公尺即可抵达程氏古厝;或于捷运站转乘淡海轻轨至「V09滨海沙仑站」下车,步行约500公尺即可抵达。 清乾隆年間,淡水程氏家族先祖程耀事自福建省晉江縣跨海來臺定居,傳至第三世孫─程光和,才遷居至大庄埔一帶(公司田溪沿岸),歷經辛勤的耕耘、買田置地,漸漸在此形成淡水程氏家族的生活圈。 B.銃孔:由於此建築位置孤立,牆身開有數處銃孔,外小內寬方便防禦射擊,這種做法常出現在早期傳統民宅,反映出清末的治安、民間武器裝備的特色。 工藝相當細緻,尺寸規制符合古體,勘輿方位也自有特質,正身面寬五間,左右各有一道護龍,門廳正對七星山,前方有公司田溪彎曲流經形成玉帶水,在傳統民間風水考量上為適宜的作法之一。
- 1915年(大正四年),淡水教會將原先的民房建築改建禮拜堂,使用磚造材料建造出具有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的建築物,鐘樓設於正門上方,建築物中間建有方形鐘樓突出於正立面,下設有入口正門。
- 程氏古厝為清朝乾隆期間,從福建省渡過台灣海峽到台灣謀生的程耀事之後代子孫,於大庄埔靠近公司田溪地區向楊氏大戶所購買的屋宅。
-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 搭捷運紅線至「紅樹林站」下車,轉搭紅23、紅38路公車至「臺北海院淡水分院」站下車,再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程氏古厝;或於捷運站轉乘淡海輕軌至「V09濱海沙崙站」下車,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
-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傳統五間「火庫起雙護龍式」建築屋脊採用金型馬背,牆身則採用在地盛產之安山岩配合土埆磚砌築,民間防禦性銃孔,以抵禦盜匪;並於外側山牆採用穿瓦衫,保護土埆磚避免雨水潤濕,這些皆為淡水地區同類型建築中少見的建築工法,充分展現古建築之美,也見證前人的智慧。
- 詳細登錄資料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一帶,大約在清朝光緒期間建立的閩式三合院農舍。
程氏古厝的面積達2684平方公尺,但程家後人已不住此地,目前由新北市淡水休閒農業協會進駐管理,於2012年12月起對外開放參觀,並且經常舉辦木工研習等社大課程,亦頗有附近學校前來辦理教育活動。 就古厝構造而言,建築為台灣傳統作法,主要建材包含磚、土墼、卵石、安山岩、紅瓦、福州杉等。 造型特色則有穿瓦杉、銃孔、貓洞等,顯示當時應付淡水多雨的地理環境及清末的治安條件不佳、農村養貓逐鼠的習慣等。 程氏古厝建於何時,並無確切考證,但知程氏家族自乾隆年間即來台開墾。 此建築至今保存完整,為該地區碩果僅存之農宅,見證了淡水開發的歷史。 所謂「公司田」,指17世紀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曾引閩南移民在此開闢田地,故淡水地區民眾稱今日大庄埔附近的地方叫「公司田」,旁邊的溪流即稱「公司田溪」。
淡水禮拜堂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仿哥德式建築,在規劃中不但有著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的尖塔,外牆則是以當時較為流行之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而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 台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台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砲台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台中市第一高峰(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台中市)。 一為清康熙年間,台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台山之名。 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台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台灣反抗軍,後稱為砲台山。
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為台中公園歷史最久的紀念物。 隨著高齡化、飲食和身體活動習慣改變,以及環境污染加劇,癌症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人類殺手。 根據WHO資料,全球每6人就有1人因癌症過世,目前全球最盛行的癌症為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胃癌以及乳癌,而現今最先進的癌症治療包括有免疫細胞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以及硼中子捕獲治療等,並由台灣多家醫院提供癌症治療服務。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已晉身主流療法,被全球癌友視為新希望 自體免疫細胞療法是將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取出,經由培養擴增,加強活化其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後,回輸至病人體內的治療方法,近年在臨床上皆有顯著的成果。 ※台灣開設質子治療中心,用醫療科技保留一線生機 台灣作為醫療先進國家,在發展質子治療技術方面當然不落人後。 台灣於2015年啟用了台灣第1家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也是亞洲最大規模的質子中心,並首先採用「筆尖式掃描技術」,不僅降低癌症患者插鼻胃管的機會,還減少了20%病患體重下降情形,更縮短約33%~83%的急性副作用恢復期,整體提升癌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追溯歷史,這些遠從大陸渡海來臺的先民,在當時對建造任何建築或開闢道路都十分艱辛的時代背景下,程氏古厝能被興建且被保存,這不只是象徵著在淡水人口聚集以外的地方也曾有過艱辛的開發史,也象徵大淡水地區邁向富庶社會的環境條件。 如今,古厝四周經市鎮重劃已全面改觀,高樓林立,幸虧文史工作團隊及學者專家的奔波努力下,讓程氏古厝得以保存,並在重劃區內間接提供一個凝聚新北市文藝力量的寶地。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當前教堂正門旁展示一福音鐘,此鐘自1915年「白色禮拜堂」竣工時即已存在,並鑄有「YORK」與「No.30」等字樣,美國製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福音鐘被日本政府徵用為街役場警報器,架設於淡水紅樓屋頂,後因在空襲中遭受炸射而破裂,戰後此鐘被送回教會,1985年裝置於禮拜堂後方以資紀念,取名「福音之鐘」,並在2012年淡水教會設立140週年期間,將此鐘移置至正門旁展示。 物產陳列館:1900年臺中縣物產陳列館竣工(今址為舊台中車站),1903年遷建於砲台山南側並更名為臺中物產陳列館(今2003年臺灣燈會主燈-吉羊康泰放置處),建築風格採用新古典主義,後曾短暫改名為臺中博物館。
前埕地面上保留有突起部分,為傳統農業社會曬穀需求故意的作法,對於排水等有正面的幫助。
1898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1900年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舊臺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新高町現址,最初的公園建地有砲台山(大墩)、台中省城之北門樓、招忠碑以及週邊墓地與河川地等,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1903年將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拆遷至台中公園預定地內,同年10月28日公園落成啟用;1905年將招魂碑(昭忠碑)遷建於此,1907年6月12日在大墩上設置兒玉源太郎壽石像。 但是,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淡水分院對面的高樓大廈旁,卻仍然有一棟百年以上的傳統農屋存在。 此棟老屋即「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於2003年被當時的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也是淡水地區第一件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 公司田溪沿岸的開發最早可追溯至荷蘭領臺時代,然而程氏古厝卻為此區碩果僅存的傳統建築,創建年代今雖已不可考究,僅有依據專家學者探查史籍的推算:在西元1884 年,中法戰爭滬尾之役時,清軍曾於程氏古厝駐兵並圍剿法軍致勝,因此研判古厝應建於中法戰爭之前。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