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鏡頭在白天天氣好時有相當好的表現,但在拍攝夜景時則與 Batis、Loxia 系列有著較明顯的差異,在通透度、抗耀光方面的表現都較次一級,但因為具備 OSS 防手震,外出沒帶腳架的狀況下還是可以拼一下手持夜景,但以機身+鏡頭都具備防震的系統來說,Sony 的表現其實並不算好。 儘管這款輕巧的廣角變焦鏡頭只有 353 g (12.5 oz),但功能和性能卻依然維持頂尖水準。 對焦和變焦時的固定焦距能締造最佳平衡和操控性能,因此也非常適合使用穩定器拍攝影片。 便攜性和防塵防滴設計都很出色,適合用來拍攝幾乎所有攝影主體及情境。 便攜性和防塵防滴設計 4 都很出色,適合用來拍攝幾乎所有攝影主體及情境。 在望遠端,兩鏡都有一定程度的枕狀變形,不過 Sony 要輕微不少,Tamron 在失光與變形部分都較為嚴重一些。
色散同時也是衡量高階鏡頭的指標之一,有搭載 ED 鏡片的鏡頭大多具備有較佳的色散抑制能力,以下我們也針對下列逆光場景來測試兩顆鏡頭的色散抑制性能。 修正前 Tamron 在望遠端 28mm 有比較嚴重的邊角失光,不過在 f/4 之後則幾乎沒有邊角失光的狀況。 兩顆鏡頭的差距在 f/2.8 sony16-35f4 最為明顯,Tamron 散景邊緣明顯較為銳利,Sony 則相對柔和一些。
※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這篇漫長的測試文至此終於告一段落,雖然來得有些晚,但希望這篇仍能對欲添購/升級超廣角鏡頭的人提供一定的指南,我自己也同時擁有這兩顆鏡頭一段時間,對我來說它們所著墨的重點不盡相同,在出門時我也會依照不同的需求決應帶哪顆,這並沒有絕對。 前面提到 Tamron 在 28mm 有較嚴重的邊角失光,但這問題在開啟機身修正後似乎像是幾乎不存在一般,f/2.8 並沒有明顯可察覺的失光狀況,反而 Sony 開啟修正後的改善幅度並不大,相當神奇。 一般我們講到「對焦速度比較」的時候,大多會放上兩段不同鏡頭的對焦展示影片,這樣做或許只能感受到體感上的差別,但實際上到底差多少呢? 如果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量化對焦速度,那麼兩顆鏡頭的對焦性能也就更加可以用數值化的方式來比較了。 另一個比較次要的原因是,我們在測試無限遠畫質時經常需要考慮空氣品質與通透度,我們也無法確保每次測試的當下都是最佳空氣品質,而在最近對焦距離下拍攝的照片理論上也可忽略空氣品質帶來的影響。
sony16-35f4: 攝影機與配件
因此平常攜帶55ZA+16-35ZA就可應付絕大部分的狀況,這兩顆在FF片幅與APS-c片幅都是不錯的焦段。 可使用了原廠解RAW軟體image Data轉出,或靜等第三方軟體提供此新鏡的數位修正檔。 對於星空攝影來說彗星像差也是衡量光學素質的指標之一,同時它也一定程度的影響了邊角畫質的好壞,現在有些新鏡頭也會特別強調針對彗星像差作修正。 綜合上一項色散的測試,應該可以理解為 Sony 鏡頭具備有比較好的抗耀光性能,同時在逆光時也可保有較佳的對比與飽和度。 兩顆鏡頭差異還滿明顯的,Tamon 在 f/2.8 時有比較明顯的口徑蝕,直到 f/5.6 時完全消失,Sony 在 f/2.8 時也有些許的口徑蝕,但整體來說輕微得多,並且在 f/4 時就完全改善。 或許這部分仍可歸為個人喜好,例如有些人較為偏好旋轉散景、泡泡散景等獨特的效果。
- 雖然兩顆鏡頭存在不小的價差,我們也都預料到了 Sony GM 鏡頭大多會勝出,但 Tamron 在超廣角中央畫質部分與 Sony 差距並沒有預先想像得多,同時 Tamron 還擁有較好的邊角畫質、更好的小光圈畫質,以及更好的呼吸效應,在這部分能有力抗 Sony 或甚至超越的表現,對一顆平價取向的鏡頭而言實屬不易。
- 可以觀察到 Sony 在 17mm 有著比 Tamron 更加明顯的呼吸效應,同時在 28mm 時呼吸效應的狀況更加嚴重了一些。
- 持續變動的變焦桿能輕鬆實現超級慢等速變焦,相機裝在穩定器 2 上時,還能讓您從遠端控制變焦。
- 儘管這款輕巧的廣角變焦鏡頭只有 353 g (12.5 oz),但功能和性能卻依然維持頂尖水準。
-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Sony 的超廣角鏡在拍夜景時會有亂對焦的狀況,16-35mm F4 也是如此,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 a6000 系列身上(搭配 10-18mm F4 OSS),只能說用自動對焦拍夜景要確實確認有準焦或是多拍幾張才行。
- 色散同時也是衡量高階鏡頭的指標之一,有搭載 ED 鏡片的鏡頭大多具備有較佳的色散抑制能力,以下我們也針對下列逆光場景來測試兩顆鏡頭的色散抑制性能。
這篇測試會從畫質、發色、變形、散景、洋蔥圈、邊角失光、色散、抗耀光、星芒、呼吸效應、彗星像差等多方面來比較。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 Sony FE 16-35mm F4 ZA 採用內對焦、外變焦的設計,在望遠端 35mm 時的長度最短,反之在廣角端 16mm 時的長度則最長,與一般變焦鏡在望遠端變長的變焦方式頗有不同。 這款小巧的廣角變焦鏡頭涵蓋實用的焦長範圍,影像品質絕佳,與 α7 系列全片幅感光元件搭配時能達到最佳效果。 對焦環的轉動會直接轉換為相應的對焦變化,因此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時,控制體驗更為即時而精準。
sony16-35f4: SONY FE PZ 16-35mm F4 G 廣角變焦鏡頭 (公司貨) SELP1635G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 JavaScript 語法,這並不會影響到主要內容的陳述;但部分瀏覽器技術上相容性較低(IE),可能會影響部分顯示內容,如果內容跑版,建議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更換為相容性較高的瀏覽器(Chrome、Firefox、Safari)。 Sony 在 f/2.8 時就趨近最佳畫質且優於 Tamron,此優勢一直持續到 f/8,直到 f/11 以後兩鏡表現才較為接近。 Sony 明顯佔優,在 f/2.8~f/8 時皆優於 Tamron,並且在 f/4 時就逼近最佳畫質。 Tamron 在 f/8 時仍不及 Sony,直到 f/11 以後扳回一城。 算起來大約是從去年 Tamron 推出 17-28mm F2.8(A046)開始,我就一直很想做這個題目,一方面是 Tamron 17-28mm F2.8 是輕便型無反鏡頭的代表作之一,加上 Sony FE 16-35mm F2.8 GM 也是我很喜歡的鏡頭,這兩顆相較之下究竟孰執優劣,也是我十分關心的課題。 蘋果近日剛釋出iOS 16.2更新,除了修復Bug之外,也新增許多新功能。
這款全片幅 E 接環 mm ZEISS Vario-Tessar 變焦鏡頭,體型小巧輕盈但是效能極佳。 多用途的焦段搭配內建的光學影像穩定系統,再加上全片幅 α7 系列機身,最適合拍攝快拍、室內景物、團體照、風景等等。 靈敏的變焦控制是拍攝影片的關鍵所在,線性響應手動對焦可確保對焦環直接反應手動對焦的精細控制。 光圈環配備光圈刻度式開關,只要透過開關將刻度式轉盤關閉,即可平順流暢地調整光圈。
sony16-35f4: 設計/規格比較
不過這也不禁讓人想到,若遮光罩是裝在外鏡筒而非前玉上,或許會是更好的設計? 雖然是入門級的超廣變焦,但推出時的售價也還要 39,980 元,重量 518g 在 Sony FE 鏡頭中雖屬於中量級,但在 FF 超廣角鏡中仍屬於輕量級的鏡頭。 安裝於該產品或透過該產品存取的部分或所有軟體 / 服務可能會變更、中止、移除、暫止或終止,而不另行通知。
引頸企盼的 SONY FE 16-35mm F4 ZA 終於推出,在推出之前已經使用過四顆廣角替代鏡頭轉接A7R的攝影師西恩,來看看這顆姍姍來遲,終於把FE F4小三元版圖拼滿的Zeiss新鏡,有何過人的魅力。 儘管我稱之為 Zeiss 藍,但其實 Sony Zeiss(ZA)的發色與血統純正的 Batis 和 Loxia 還是有著顯著的差異,不可諱言,正蔡還是有著更好的通透度,但以變焦鏡來說我還是相當喜歡 16-35mm F4 ZA 的色彩表現。 16-35mm 這個焦段在「描述一個空間」時相當好用,無論是在拍攝一間飯店房間、一個建築內部、一節車廂、我們在旅行中的所在地等,16mm 這樣的廣角既沒有 10-12mm 那樣誇張的透視,也往往能清楚交代出一個空間內的各種事物。 此外,這顆鏡頭的遮光罩是採用喇叭狀外擴的設計,這也使得它在收納上稍微麻煩了些,同時因為遮光罩外凸的特性,使用時也增加了一點碰撞到的風險。 後玉是內縮的,在廣角端會遠離接環,轉至望遠端則會比較靠近接環,而上圖是變焦至 35mm 端的狀況。
不過 Sony 在光圈縮至 f/5.6 之後也開始出現少許的洋蔥圈,但整體來說皆比 Tamron 輕微,並且散景光點也較為純淨。 另一項評估散景特點的方式是觀察彌散圓(或稱模糊圈,Circle of confusion),並藉由散景光點的純淨程度來評估鏡片的精度。 另一個比較值得觀察的點是,兩鏡在顏色方面的詮釋略有差異,Sony 無論在紅色或綠色的明暗過渡層次都稍豐富一些,,紅色與綠色也比較飽和,你可以更容易的在散景上感受到「立體感」。 但包含散景二線性在內,這之間的差異並不是特別容易察覺,除非你將兩者實拍圖並列比較才比較能看出差異。 在廣角 17mm 部分可以看到 Tamron 有明顯的桶狀變形,同時邊角失光也較為嚴重一些,Sony 在變形與失光部分的表現都稍好一些。 這張範例也重現了類似的結果,其實不僅於此,兩顆鏡頭在大多數的場景下發色都頗為不同。
sony16-35f4: 近拍畫質測試:17mm 廣角端
雖然兩顆鏡頭存在不小的價差,我們也都預料到了 Sony GM 鏡頭大多會勝出,但 Tamron 在超廣角中央畫質部分與 Sony 差距並沒有預先想像得多,同時 Tamron 還擁有較好的邊角畫質、更好的小光圈畫質,以及更好的呼吸效應,在這部分能有力抗 Sony 或甚至超越的表現,對一顆平價取向的鏡頭而言實屬不易。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經由這顆鏡頭來預見,鏡頭在小型化之後所犧牲的有哪些要素,諸如邊角失光、變形、望遠端畫質、近拍畫質 ⋯⋯ 反過來說,這也證實了若要取得光學上最均衡的表現,那麼 GM 鏡頭仍然有其不可取代性。 ,但如果你的使用需求是必須要考慮到極端狀況,例如你是活動攝影、婚攝、運動攝影⋯⋯ 等比較不容許對焦偶發性的小小迷焦或是對焦變慢的狀況,那麼這點也是必須列入考量的,反之,若你的用途並不太需要特別著重對焦速度,可以接受鏡頭偶發性的對焦猶豫,那麼這點可能就不會是多大的問題。 28mm 望遠端的差距並不若 17mm 廣角端來得如此明顯,兩鏡的差距也較小一些,不過若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 Sony 在剝落後水泥牆面的細節表現較佳,並且在 f/2.8 就有趨近於 f/8 時的優秀畫質,大約在 f/8 之前都稍優於 Tamron 的表現。 Tamron 大約在 f/11 時開始出現最佳畫質,兩鏡表現在 f/11 時相當接近,但即便如此 Tamron 在 f/11 時畫質仍不及 Sony 在 f/4 時的表現,而隨著光圈縮小,兩鏡在 f/16~f/22 時基本則已看不出差距。 與廣角的測試結果迥異,Sony 在 28mm 端擁有明顯的優勢,其實這並不難以理解,因為 28mm 對 Sony FE 16-35mm F2.8 GM 來說屬於變焦鏡的中間焦段,但對 Tamron 來說則已是望遠端,而就大多數狀況而言,變焦鏡在中間焦段的表現是會比較好的。
Sony 光圈縮至 f/8 畫質才與 Tamron 相當,並且兩鏡水準相當維持到 f/11,不過在光圈縮至 f/16 時 Sony 畫質則稍稍優於 Tamron,可以說是小光圈的畫質衰退也較慢,這樣的測試結果可以說是與中央畫質相反。 個人推測這或許是為了 f/2.8 光圈全開畫質上所做的取捨,同時小光圈的邊角畫質對使用全景合成等用途來說會比較有利。 測試照片使用的機身主要是 Sony A7R3 ,機身設定為「鏡頭補償開啟」,少數項目有關閉鏡頭補償測試(有註明)、「4,200 萬畫素 X.Fine」、「不開啟 DRO」、「風格設定 Std +0+0+0」、「不套用相片風格檔」、「室外自然光下 AWB 自動白平衡」,並統一曝光值。
精細的內對焦與變焦機制,讓鏡頭長度能在對焦和變焦時維持固定,締造絕佳平衡與手感。 AA (進階非球面) 鏡片搭配進階光學設計,讓鏡頭的完整焦段皆享有出色的近拍性能。 這款鏡頭有 0.24 m (0.79 sony16-35f4 ft) 的最短對焦距離、0.23 x 最高放大倍率和固定焦距,堪稱桌面靜物攝影的首選。 但這並非意味著 Tamron 是一顆不好的鏡頭,相反的,Tamron 在鏡頭小型化之後仍能保有很不錯的畫質,若考量到它不到 GM 一半的售價,這樣的表現不僅僅是對得起價格,同時也堪稱為是輕量化與平價化的代表作。
sony16-35f4: SONY E 16-35mm F4 ZA OSS (SEL1635Z) 鏡頭(公司貨)
發現C鏡的16mm略廣,應是A7R機身內建了原廠鏡的數位修正,於是改用第三方解RAW軟體DxO,再處理一次FE 16-35mm F4 ZA所拍攝的RAW檔照片。 就跟許多像差一樣,彗星像差在星點越明亮時也會更加明顯,因此我們特地將天空中最明亮的星星放在畫面邊角,以測試彗星像差的有無。 從 f/2.8 的範例中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 Tarmon 在逆光時的樹葉邊緣較模糊,Sony 則較清楚,這就必須進到我們下一個比較的項目「抗耀光」來做解釋。 兩顆鏡頭在 f/2.8 時都有比較明顯的邊角失光,Tamron 稍嚴重一些,但兩者在 f/5.6 之後失光的情形就相對輕微許多。 Sony 全勝,Tamron 即使是在最佳光圈 f/16 時仍不及 Sony 在 f/2.8 時的表現。
極冷寒流來襲,很多民眾上山追雪,不過要是開電車就得多注意電池電量,今天我們在太平山上,很多車主幾乎還是開油車,整個早上幾乎只有一台電動車,特斯拉車主說他開上山就花費30度電,早已在市區充飽電,太平山業者則說,未來主管單位研擬加裝充電樁。 這篇文章 Sony推出全新FE PZ 16-35mm F4 G 全片幅電動變焦鏡頭 最早出現於 電腦DIY。 ▲將其接到A6000上,成為畫質優異的等效24-52.5mm的標準變焦鏡,算是相當實用的焦段。 可將這管鏡頭接於A7R成超廣角變焦、ASP-C片幅標準變焦,一鏡兩用。 需注意Canon 16-35mm若要轉接給SONY A7系列使用,就須加上轉接環的長度,兩者的長度差異就頗為可觀。 最近SONY FE原生的FE 16-35mm F4 ZA終於推出,大概是之前已使用了四顆鏡頭,孝感動天,有幸搶先試用這顆引頸企盼的夢幻鏡頭,是否能讓我的廣角鏡之旅抵達一個美好的終點,趕緊來看看下面的評測。
既有 16mm 超廣可用,又有 35mm 這樣適合街拍的焦段,我一直覺得這是 16-35mm 這類標準超廣角鏡最好用的地方。 而相較於其他品牌的 16-35mm F4,這顆鏡頭在搭配 A7 系列機身時重量還算是可以駕馭,對焦速度也算明快。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Sony 的超廣角鏡在拍夜景時會有亂對焦的狀況,16-35mm F4 也是如此,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 a6000 系列身上(搭配 10-18mm F4 OSS),只能說用自動對焦拍夜景要確實確認有準焦或是多拍幾張才行。 撇除容易刮傷的特點,這顆鏡頭的質感表現倒算是 Sony FE 鏡頭的前段班,相當紮實的作工、適中的變焦環阻尼都算是它的優點,加上相對較小的體積與內建 OSS 防手震,使得它在推出這幾年後,始終都算是 Sony FE 鏡頭中較受歡迎的選擇。
sony16-35f4: LIFE+GUARD 相機 鏡頭 包膜SONY FE 16-35mm F4 ZA OSS (標準款式)
一般來說靜態拍攝的使用者並不太需要在意呼吸效應,但部分錄影使用者可能會介意鏡頭呼吸效應所帶來的變化。 以下鏡頭呼吸效應的測試是切換近處/無限遠對焦點,同時觀察兩者間視角的變化。 隨著相機市場的發展,Sony 本家也迎來了不少革新,例如今年推出的超廣角定焦 FE 20mm F1.8 G、超廣角變焦第四元 FE 12-24mm F2.8 GM ⋯⋯ 這些鏡頭都讓 Sony 使用者有了更多選擇。
但從這些範例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 Sony 在 GM(G Master)鏡頭上所著墨的散景特點。 發色是鏡頭多樣光學素質中很難量化的一項,這裡顆鏡頭之間也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尤其在拍攝天空時較為明顯。 相較於 Sony,Tamon 稍微偏紅偏暖一些,Sony 顏色則較冷,綠色較多一些。 Tamron 則在 f/2.8~f/8 的範圍都落後於 Sony,但在光圈縮至 f/11 sony16-35f4 時兩鏡稍稍打平,但與之前測試不同的是,隨著光圈縮更小,Tamron 的畫質衰退比 Sony 更明顯一些,在 f/16、f/22 時也可看出 Tamron 畫質稍差一些。 Sony 在 f/2.8 光圈全開明顯較優、但兩鏡在 f/5.6-f/8 間表現相當,Tamron 在 f/11~f/22 佔優,畫質衰退幅度較低。 在光圈縮至 f/4 時兩鏡的差距稍為縮小,整體仍是 Sony 佔優,Tamron 在 f/5.6 達到最佳畫質,兩顆鏡頭大約在 f/5.6~f/8 之間畫質打平,不過隨著光圈越縮越小,Tamron sony16-35f4 的畫質衰退較輕微一些,在 f/11、f/16、f/22 等較小的光圈值時畫質是優於 Sony 的。
sony16-35f4: 二手sony 16-35
Tamorn 在光圈縮至 f/8 畫質有明顯改善,不過仍不及 Sony 在 f/8 時的畫質表現,甚至拿 Sony 在 f/4 時的表現來看,Sony 仍稍勝 Tamron 半籌。 與中央畫質測試結果不同,雖然 Tamron 在 f/2.8 光圈全開時邊角失光較為嚴重,但邊角畫質表現較好,在窗格、屋瓦等細節上較為清楚,並且此優勢持續到 f/4、f/5.6 皆然,並在 f/8 達到最佳畫質。 除了輕巧之外,Tamron 還有一項優勢就是「內變焦」設計,在變焦時鏡頭整體長度是不會伸長的,這點也帶來了許多使用上的便利。 此外,Sony GM 鏡頭口徑是 82mm,Tamron sony16-35f4 則是一以貫之的 67mm。
而過去無緣iOS 16的iPhone舊機,也在iOS 16.2釋出的同時,同步獲得官方更新,讓這些老手機還能再戰。 嘉義市長選舉18日落幕,國民黨黃敏惠以5萬9874票順利連任,民進黨李俊俋當初在總統蔡英文徵召下參選,18日也在臉書發表敗選感言,唯一登記參選民進黨主席的副總統賴清德留言勉勵,「我們需要調整方向,只要更努力,一定能重新喚回人民的認同」。 今年中Canon推出了16-35mm F4 IS,我亦購入,畫質相較F2.8 LII提升,重量也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平衡,但這顆鏡頭本身就稍長,加上轉接環,攜帶上長度就些過長。 但是 SONY FE (註:全片幅E 接環)鏡頭群剛問世,版圖尚未完善。 而我的作品大都以廣角視野為主,一開始選用Canon F2.8 L II 轉接,發覺它漸跟不上A7R的強大解像力,便開始近期的廣角追尋之路。
Tamron 最佳畫質出現在 f/11,同時小光圈時的畫質衰退較輕微,在 f/11、f/16 時皆優於 Sony,至於在 sony16-35f4 f/22 時則以看不出差距。 我大概在去年(2019)先後入手這兩顆鏡頭,也從去年一直搜集素材到現在,到現在也終於把這篇比較評測告一段落。 在這之間全幅無反市場又迎來了一些改變,Canon 推出了 R5/R6、Nikon 推出了 Z5,Tamron 補齊了輕便大三元,Sigma 也推出了更多無反專用鏡頭。 不禁讓人覺得「如果要用什麼角色六角圖之類的圖表來描繪它的表現,FE 16-35mm F4 ZA 應該會是相當接近正六邊型的選擇吧!」。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