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7大著數

水,陽光照耀下蒸發成雲,雲下雨,普潤所有眾生。 所有的善法應該像雲一樣,無分別,我們做任何善法,學習像「雲」一般,法雨普施。 法界的心識力量,能觀察現在所受的苦樂,是過去因緣而來;現在小小的惡業,如果不注意,將輾轉受到苦果。 學習菩薩三聚淨戒的精神,把所有眾生都當作是兄弟姊妹,一家人,藉由這種法界觀想的力量,才能翻惡為善。 ● 得戒和尚惠敏法師上午開示:追求,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動能,差別只在於目標的不同。

你自己讚美自己可以,可是你不要去毀謗別人。 我們在一生的修行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挫折。 有的人碰到挫折,可能就跌倒一蹶不振,但是有的人可以東山再起。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東山再起,有的人不行? 厚觀 可以東山再起的,可能他自己本身的應變能力非常強。 雲怎麼來的,它是大自然中水的循環,如果只看到水,就障礙住了;如果看到水有無量無邊的變化,因為有循環,所以能令萬物生長。

厚觀: 成佛之道

論中引經籍甚多,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於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 據了解,印順老法師極為推崇龍樹菩薩所撰述的《大智度論》,認為將大乘菩薩道「深觀般若、廣行惠施」的精神披露無餘,值得後世佛子學習依止。 而厚觀法師出家前第一次接觸《大智度論》時,即被論中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所深深吸引! 由於受到《大智度論》的啟蒙,法師視野大開,法喜充滿,於中華佛學研究所期間即立定矢志研究該論典的決心,直到負笈日本留學,皆以《大智度論》相關主題為研究方向。 當年我要赴日本留學時,印順導師勉勵我:「為佛法而學,不要做世間學問想。」「要用學問,不要被學問用」。 我想導師是叮嚀,雖然是以學術的方式探究佛法,但不要忘記動機是為佛法而學,為淨治身心、為利益眾生,為弘揚正法。

厚觀

導師知道有人這樣批評,在之後的《空之探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國禪宗史》等專書著作就詳細記載出處。 導師平日閱藏那麼多,只要記錄一下很簡單,之後還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 像導師這樣思想融貫之後,方法學也不用特別學,要用就可以用了。 古印度時期龍樹菩薩(約3世紀)撰,由中國南北朝後秦鳩摩羅什(344年-413年)譯成中文,共100卷。

厚觀: 「厚觀法師開示集」播經機(SD卡播放器)結緣

其實這有幾個不同的説法、詮釋和見解。 有人認爲“度人”在不同的地方應該指的是對不同的對象、做不同程度的指導。 《成佛之道》、印順導師、和我們所有的人,當然都不可能有資格直接的指導他人達到究竟解脫成佛的目標。 我們也只不過是整理和分享我們所得到的資料給大家分享罷了,給有心學佛的人們作參考。 《成佛之道》這本書也沒有說讀了它您就可以成佛了,只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總是喜歡“找梗”挑起話題,混淆、愚弄大家罷了。

  • 發心追求「照顧好自己心地」的94位準菩薩們,今日頂著秋老虎的艷陽(35度高溫),齊聚在西蓮淨苑大殿,鄭重發起學習菩薩三聚淨戒的誓願。
  •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讀書,強調「博」與「厚」,他在《稼說》一文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如果我們跟「道」相應,不但佛菩薩看了會歡喜護念,其他的諸天、鬼神也會敬愛而護持助成。
  • 或是教義太過狹隘,只重視義理思辨,缺少了實踐修持?
  • 的主宰,所謂生命的主宰,指的是「內在的精神」,莊子相當注重內在精神的保養,認為人的內在精神是維繫著我們的生命的源頭。

同時本網站提供最新版本 隱私權政策 及 使用者條款 ,詳情請點擊上述連結深入了解。 必須更換,有折損的一天看來,莊子似乎也提醒我們,政治社會依然有我們所不可測的因素,即使我們再小心,技巧再高明,仍免不了會有漸漸折損的一天。 的主宰,所謂生命的主宰,指的是「內在的精神」,莊子相當注重內在精神的保養,認為人的內在精神是維繫著我們的生命的源頭。

厚觀: 厚觀法師

如希望成就佛道,應發菩提心、以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空慧為方便,修六度,嚴淨佛土、度化眾生,漸次得菩薩十地,最後斷盡煩惱、習氣而成佛。 甫接任慧日講堂住持的厚觀法師表示,印順導師創建了福嚴精舍、慧日講堂,是希望大家能福慧雙修、內修外弘。 使藏傳佛法與漢傳佛教生活化、心靈化、科學化、藝術化且倡導釋迦牟尼佛傳承之正法,使眾生有正確成佛之道,佛法蓬蓽生輝,永續發展。 對於「佛學」的定義不同,那麼態度就會很不一樣。 「學佛」是以佛為模範而學,有其宗教信仰的特性。

比如說我們比丘戒,這個叫解脫戒,也就是律儀戒。 你看它的戒條,它只有把我們個人的內心,就是你不可以怎麼樣,不可以怎麼樣……從戒條上面講,當然它也有作持,我們不談那麼多。 我們自己,一方面培養獨立作業的能力,二方面有善知識相隨。 因為最後無常一來,每個人都要自己去面對生死的問題。

厚觀: 厚觀法師說故‪事‬

古今治學,大致可分兩類,一是精讀,一是博覽。 厚觀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讀書,強調「博」與「厚」,他在《稼說》一文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也就是說,讀書人作學問應該要能廣博地閱讀群籍而擇其中之精要,蓄積豐厚學力學養而不急於表現。

  • 我們學習巴利文、藏文,知道電腦如何使用,怎麼運用學術規則,這些都是知識,和此婦人當下體悟到「無常、空、無我」,足以讓她開悟的智慧是不一樣的。
  • 那麼前三條雖然是三條,它的精神是什麼呢?
  • 我們從剛剛受的四個波羅夷戒(重戒)來看,當然各位在常住教授之下,應該都對戒條都很了解。
  • 2004年,厚觀法師與福嚴佛學院學生完成該筆記手稿的轉寫與數位化工作,並發行光碟流通,和有緣同道分享印順老法師的智慧結晶。
  • 以此誦經功德,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法久住、法輪常轉;並迴向法界眾生,六時吉祥、福慧增長。

所以受菩薩戒,確立目標,先要發起菩提心—厭離有為心、欣求菩提心、深念眾生心。 ● 戒會中,厚觀教授師以忍辱仙人的故事告訴戒子,作為一位菩薩,不僅對傷害自己的眾生不起瞋恨心,還要發心度他一同離苦得樂。 惠空阿闍梨教導戒子,菩薩的核心精神,在大悲心。 惠敏得戒和尚提醒新戒菩薩,要時時記住自己今日已發菩提心,只要不忘初心,成佛有餘。

厚觀: 厚觀法師講佛典故事

後秦弘始四年(402年)於長安逍遙園西明寺始譯,至弘始七年(405年)譯訖。 因震旦人氏喜愛簡潔扼要,故僅全譯論之初品,餘皆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終成百卷。 《大智度論》主要講述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之理,發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系統解說及論証。

「涅槃」是貪瞋癡、一切煩惱永盡的狀態。 在早期經典《阿含經》就很清楚的指出,佛陀出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與斷除煩惱、得解脫。 因此,我們一切的學習與研究,目的是為了讓眾生減輕煩惱,甚至是斷除。 一旦沒有把握這個原則,那麼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忘失方向,落入筆戰或是人身攻擊。

P4 與 P5 只是格式不同,並不會改變 CBReader 的呈現,所以暫時並沒有考慮將程式移植成支援 P5 的版本。 目前 CBReader 所使用的版本並不是 TEI P5 的版本,它只是 TEI P4, TEI P5 的版本可以在CBETA 首頁下載(包括各映像站)。 當日住持交接典禮恭請真華長老送位,並在真華長老監交之下,前任住持慈忍法師將慧日講堂印信交付新任住持厚觀法師,完成交接儀式,四眾弟子虔敬合掌祝福。

古人認為,要求知,首先要「讀萬卷書」,即廣博地學習前人的知識,特別是研究聖賢之說。 這實質上是通過博覽群書間接地獲得知識,它是一個人閉門苦讀的過程。 孔子年輕時讀書極勤奮,《論語》裡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孟子少時發憤讀書,渾然不知晝夜,遂通《詩》、《書》、《禮》、《易》、《春秋》等經。 求知以「博覽群書」始,實不失為合理之舉,因為以個人有限的精力,根本不可能親身一一發現、經歷,明智之舉就是通過博覽群書把已有的知識、學說納入胸中。 博覽群書儘管要花費一些時間,其益處卻是顯而易見的。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閱讀難以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如果你一旦起了這個悲憫之心的話,「慈」心自然發。 「慈」「悲」這二法,以「悲」為先,「悲」為基礎。 這三條戒,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很難。 我們說菩薩戒有律儀戒、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 你要饒益有情,必須建立在攝律儀、攝善法上面。

這七十位沙門聽了佛連番的開示後,知道對於家的貪戀就像污穢物的聚集處一樣,對於妻子、兒女的牽掛,就像腳鐐手銬的束縛一般,因此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 跟隨佛陀回到精舍,攝心、思惟、精進修行,終於成就阿羅漢道。 如果房子蓋得很牢固、密實,即使下雨也不會穿漏。

厚觀: 厚觀教授師開示

俗話說:「世間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意思是:世間事常常十件有九件是不如意的。 我們不如意的事有很多,譬如:要物資,沒物資;要資糧,沒資糧;要智慧,沒智慧;要善知識,沒善知識。 這些不如意的事情該怎麼來對治才能事事如意? 針對這個問題,《大智度論》裡面有提到幾個方法,值得參考。

我講的話什麼意思,就是告訴各位,我們今天得到了廣大的功德珍寶。 我們只要常常的發起利益眾生的菩提心的話,福報自然在你的身心世界中間顯現。 你努力的去起發起利益眾生的心,福報自然湧現。 厚觀 印順導師指出,不論研究或修學,有三個過程:得要、深入、旁通。

一旦佛不護念,魔便趁虛而入,很多事就不如意了。 因此,我們希望善根深厚、事事如意,就要多注意這些事情。

厚觀: B129 修行應自己精進,不可依賴他人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