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要依據《思益梵天所問經》的「五力」來評判,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也都不可以成立,取此捨彼就違反經的意旨了,因為《思益梵天所問經》並不認為「語說」就是「了義說」,它和「隨宜說」在真假的價值上並沒有高下的差別。 印順法師由於誤信他所謂的「佛教界公認的教理」,因此對修證道充滿了莫名的排斥與誤解。 但是《俱舍論》說:「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瑜伽師地論》說:「由諦通達,名證正法。」 換言之,所謂「修證」其核心意涵是對佛法要諦透徹的瞭解和徹底的實踐。 不過這樣的知見力,就足以讓初學菩薩一切等觀,不厭生死,不欣涅槃;而倘是獲得出世真實內證的聖者,則必是於空義有深徹體驗與實踐的人,他怎麼會反倒「把生死涅槃看實了」「急急的厭生死,求涅槃」呢?
- 印順法師認為,只有經過大菩薩的六度萬行的歷程才能成就「真解脫」,恆毓認為此說違背佛陀經教,因其否定二乘解脫與諸佛解脫是平等的佛教真理,所以論斷錯誤。
- 重視對佛陀完整本懷的探索,以此作為重建重建義學的根基,佛教義學才可能走出現代主義決定論的誤區,獲得新的起點。
- 嚴格地說,「凡夫的菩薩行」指的是「初發心的菩薩行」,而印順法師在回應現代禪的文章中也明確指出:「初發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誤解為『菩薩道的本意』」。
- 立場既不同,唯識學對於無漏種子之說與如來藏之說就將之一分為二,唯識學依然要說眾生成佛的,既要成佛,動力就需內在,這就是無漏種子的功能,有無漏種子的眾生就必有成佛可能,唯不是所有眾生皆有無漏種子,這就麻煩大了,眾生皆可成佛的立場就不存在了。
- 在出任善導寺住持前後的這段期間,倒是引起極大爭議,主要的導火線是「大乘非佛說」事件,引發佛教界 …
- 《大乘起信論講記》對六種染心的解釋,於斷煩惱的階層段落,有明確的介紹。
最後,他批判了密教源自佛教對印度等地文化的「圓融」的觀點,認為印順法師所談的「圓融」,並不是佛法的圓融,而是文化的圓融。 二者的區別,在於是否脫離了實相(法性)的印證。 即使以印順法師的「離邊中觀見」來衡量,絕對地說欲樂等密教方便不可以為道,也是「邊見」。 炎軍在其論文《人間佛教產生並成為中國佛教主流原因之探討》中指出,通常認為,人間佛教產生的原因是為了對治死鬼的和天神化的佛教,並由此回歸佛陀注重人間的本懷,但他認為,這並不是人間佛教產生的主要原因,它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應對西方文化強勢進入中國給佛教帶來的影響。
印順爭議: 鳳凰城裏來了「台積村」村民 台灣晶片工程師為何「降薪」去美國
根據 ,則清淨依他起性被理解為有差別的表象,與圓成實性的關係是法與法性的關係。 根據 ,則清淨依他起性被理解為正智,與圓成實性的關係是能緣與所緣的關係。 根據 ,則正智被歸屬於圓成實性,清淨依他起性作為其認知的對象。
還是分辨清楚中觀、唯識、如來藏各家理論的背後問題較重要? 顯然,辯論概念一不一以及爭執孰是孰非決不是道理,而是去釐清這些概念所屬的理論背後的問題才重要。 筆者以為,印順導師在分析、辨別、釐清、比較這些問題的時候,依然多是運用對概念之異同做澄清對比的作法,固然仍將意旨正確陳述,但是對於問題的澄清,應該還有可以論述的空間。 筆者以為,《起信論》以真如門說般若學的本體論,以生滅門說唯識學的宇宙論,以無明薰習為習染造業的個我生命歷程,以真如薰習為主體成佛功德,如來藏以心真如門意旨內據於心,心性是一,而轉化了唯識學說。 印順爭議 又以真如為心而將被唯識學視為但空之理的般若智收具於內,而有心性之合。
印順爭議: 中國疫情缺藥潮 藥師估台兩週後先缺「退燒藥」
剃度師為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天童寺受戒時,戒和尚是圓瑛和尚,為太虛大師門徒,慈濟證嚴法師的入門師父。 印順大和尚還認為,由於人有各種不同的需求,因此才產生了各種不同宗教。 而且無論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還是佛教都是宗教不同的表現形態而已。 他還指出,各種宗教對於人們對於至善追求的回應其實都是一樣的。 蕭平實於《阿含正義》中引用《增壹阿含經》:「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主張《阿含經》說真心如來藏。
你迷惑顛倒,你不相信你這一生能成佛,不相信你三年能往生,你三年當然不能往生,為什麼? 《起信論》的方便行,是在介紹信成就發心之後。 所謂信心成就發心菩薩,要「經一萬劫」的修行,即入信不退的正定聚,到達菩薩初發心住以上,能與如來藏相應,必定成佛。 古來註經釋論的著述,多數是照著原典原文,依次逐品、逐章、逐段、逐句的疏解,雖也會照顧到前後文義之間的關係,但是很少絲絲入扣的隨時提起。 他首先讓讀者明了《起信論》的大概內容,綱目分明,組織清楚,並且指出此論在佛法中的地位。 然後進入論文的講解時,經常會用本論自己的某一些論點來貫串說明另外許多論點。
印順爭議: 思想主張
需要注意的是:如此的「清淨依他起性」的觀念,在《攝大乘論》中尚不明顯。 要到《佛地經綸》、《成唯識論》中才得到較為明確的表達。 《攝大乘論》不只是完成了三性說與唯識說的結合。 更重要的進一步發展是:《攝大乘論》提出了「清淨依他起性」的概念。 《攝大乘論》中「清淨依他起性」的概念,可以「依他起性上去掉遍計所執性即是圓成實性」的公式來表達。 除了宏印之外,像釋昭慧也曾以《妙雲集》作為佛學的教學內涵;我們認為《妙雲集》可以透澈印順學的根本真諦。
,玄奘大師到印度求學的動機就是懷疑我們所翻的不夠真實,可能翻的有的不太對,不能盡如人意,他才跑到印度去。 回國之後,對於古德所譯的經典,他一句話都沒有,換句話說,統統承認了,古來大德所翻譯的沒有錯誤。 的人他悟得多,小根性的人他得的利益少,一樣的意思。 這個幾句話就是告誡我們,你看第一個執著,千萬不要執著認定我是凡夫,我罪業深重,我怎麼能成就?
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講清淨法身。 無明,我們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於是把我們的本能障礙住。 我們不能夠說喪失,現在眼也能見,耳也能聽,範圍太小了,不能達到虛空法界,不能知道過去、未來,這是產生了嚴重的障礙。 所以,我們的成就絕對不在古人之下,只怕你自己不用功;因緣具足了,就在自己的善根福德。 濫,成了水災,這個西方世界也沒有,決定沒有這個現象。
印順爭議: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受理少林寺方丈舉報
神聖與世俗的辯證,亦即神聖邏輯和世俗邏輯各自仍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對自主性,兩者相遇可能結盟,亦可能有矛盾衝突。 Chandler研究佛光山,偏向強調神聖與世俗的良好結合,而不強調神聖性的喪失。 中國佛教發展成功的核心在於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理論的思辨與實踐,通過“世俗化”與“中國化”融入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建設與實踐之中。 便是上座部佛教本身,在泰國的實踐上也可大致區分成兩者:知識份子從教義角度所參與的佛教,以及一般大眾所接觸的佛教思想。 前者會著重於佛教哲學的討論與冥想修行;後者則會熱衷於日常生活中的做功德活動(ทําบุญ),例如供養食物給僧侶(ใส่บาตร)、短期出家修行(อุปสมบท),以及雨季結束後供奉僧侶衣物及其他日用品(ทอดกฐิน)……等。 也就是說,就算都是上座部佛教,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個人與社群,其實踐方式也有所不同。
這種去「天神化」,不僅在顛覆大乘的根基,同樣在顛覆一切佛教的根基,對全體佛教負面影響甚大。 因此,當今一代義學人要面對新的時代,必須從總結和反思過去開始,因為沒有反思就不會有進步,只有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 反思一個時代繞不開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成就,展望新時代的佛教的展開,不妨從紀念和系統反思印順法師的佛學思想開始。 摘 要:當代臺灣佛教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以及中台禪寺之“四大道場”為主流,四個派系中,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皆以開展“人間佛教”為旗幟。
釋常行在其論文《印順法師唯識觀之辨微》中指出,印順法師在其佛學研究中,對於印度大乘佛教主流之一的唯識學評價不高。 印順法師基於佛教發展演變觀的學術立場,並以龍樹中觀學作為標尺來衡量唯識觀,認為唯識學是有自性論、不了義說,依其對唯識思想的理解,唯識觀能否成立都成為問題。 釋常行就印順法師的唯識觀思想進行分析,試圖釐清印順法師對唯識學重要問題的看法,如唯識學之依他起性是否有自性,境空心不空能否成立,以及唯識學之有無說等。 並針對這些問題,站在佛教本位的立場,在唯識聖教之意趣下進行辨析。
「經」方面,次第倒亂的,缺佚而以余經編入湊數的,都從研究中改正過來。 「論」方面,有有論而沒有經的,經研考而知是出於《中阿含經》,也有屬於《長阿含經》的;也就因此論定為本來是附編於《雜阿含經》,後來才編入《中阿含經》、《長阿含經》的。 另外又寫了一篇《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約四萬五千字),附編在卷首。 日本學者水野弘元評此書「遠遠超逾日本學者的論說」。 2005年4月印順導師發燒,住進慈濟醫院檢查,發現心包膜積水,血壓急速下降,醫師緊急作心包膜之積水導引手術。
印順爭議: 印順法師爭議在平凡一百,終不在天上成佛 – 佛教弘誓學院的討論與評價
筆者以為:印順法師主張的(一)、(二)模型難以成立。 (一)面臨的困難是:唯識學幾乎毫無例外地將遍計所執性對應到語言的概念化。 如果根據(一)模型,則被誤以為存在之概念化的實有(例如「杯子」、「我」等)就在三性說中缺席了。 作為唯識學的核心學說,學者們關於三性說不可避免地有許多討論與爭議。 以下簡單回顧幾個關於三性說的重要討論與爭議。
- 真如(以及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等等的同義語)指涉最終實在的樣貌。
- 在回應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如竹村牧男 (1995:29) 指出的:上田主要是繼承宇井伯壽的立場,認為唯有真諦才忠實地傳承了印度唯識學說。
- 所以三十八年完成的『佛法概論』「自序」就這樣說:「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諦的。
- (進而言之,沒有般若波羅蜜則不成大乘。)但是如果取得無漏正見,郤又至多只剩七番生死,怎樣也修不成菩薩行!
- 當代新儒家依據他們的批判而理解佛教,理應疏解。
而《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與《佛光電子大藏經‧阿含藏》對經文此處的「如來藏」,解釋為「佛陀經教三藏」,與蕭平實解釋為「真心」不同。 他畢生宣揚大乘經典中「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不生不滅的意涵;自1990年代起,他即開始評判興起於印度的中觀應成派觀點之支持者,包括寫下《入中論》的月稱、寫下《入菩薩行論》的寂天、寫下《菩提道燈論》的阿底峽。 還有藏地的宗喀巴、達賴、索達吉、多識仁波切,與台灣的印順等人,認為他們是持有意識不滅「常見外道」看法的人。 希望《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iPad 版的發行,能帶給您法喜充滿,也期待這套程式的開發,能為新生代的學習者開啟智慧寶藏的大門。 歡迎使用這套更親切順手的閱讀工具,並請不吝賜教,讓我們一同見證這個數位弘法的新紀元。 這裡所謂名、義、自性、差別四者都是假立,背後的根據就是因為名字無法正確指稱到對象。
印度電影人馬尼梅卡萊(Leena Manimekalai)2日下午在推特發布了新作「迦梨」的海報 ,圖中可看到女神迦梨一手持菸刁在嘴裏抽,一手持象徵同志驕傲的彩虹旗,其他手則持 各式法器。 海報惹惱許多印度教信徒,許多人在海報推文下留言,斥責馬尼梅卡萊「傷害宗教情感」 ,「逮捕馬尼梅卡萊」的主題標籤也已在社群網站出現。 印順法師在40多年前受贈大筆土地以供弘法修行,直到73年,才完成妙慧精舍的寺廟登記,現住持釋慧琳依恩師遺願,將當初託管的二分之一土地更名登記給精舍,但另名比丘尼釋明徹卻拒絕履約。 我的學佛態度是:我是信佛,我不是信別人,我不一定信祖師。 ……假使是真正的佛法,我當然信,假使他不對,那就是中國人的,我也不信。 印順爭議 大乘非佛說 事件的言論,持續以非理性的方式對周貴華教授實施人身攻擊,使得由本次論壇引申出一場“大乘非佛說事件”(又稱“無錫論壇事件”或“印順長老大乘非佛說事件”) [5…
印順爭議: 台灣米師傅 帶領米食新航向
2012年,蕭平實因斥責達賴14世於2009年來臺灣,為莫拉克風災受災者辦理祈福法會的舉動,實乃利用時機斂財,而被告上法庭;同年8月,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1年度自更(一)字第一號判處蕭平實觸犯散布文字誹謗罪,處拘役55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一千元折算一日。 他和弟子們組成的「正覺教團」為了宣揚佛法,分別在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香港以及美國洛杉磯市等九個城市地區設有共修處,分別開設禪淨班、進階班、增上班,開講初、中、高級的佛法課程。 為了提昇一般人的佛法知見,由他所創立的「正覺教團」內多達數十位親教師們,也輪流錄製網路視頻。 印順爭議 他公開弘法至今(2021年)已歷二十餘年,每週二晚間全台同步連線公開免費講經說法(目前講解《解深密經》)未曾稍歇;另,每週六還為已明心破參甚或眼見佛性的增上班弟子們開演彌勒菩薩之《瑜伽師地論》。 首先認識到名字只是假立而非實在,進一步認識到名字指稱的對象也不是實在的。 最後,連關於名字與對象的自性以及名字與名字、對象與對象彼此之間的差別也都不是實在的。
邁向二十一世紀之際,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媒體工具不斷 … 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佛教的悲哀,也不能不說是印順法師的悲哀。 以此因緣,遂命其名曰《印順法師的悲哀──以現代禪的質疑為線索》。 佛法的精神在「依法不依人」,縱然印順法師思想淵博、獨具睿見,但部分引起爭議的看法則有待後繼者作進一步的探究,而不能採取邱博士在該書中的態度──印順法師說了算。 (二)對於和印順法師持不同意見的教界、學界諸家,邱博士徑自下結論說:「論者在評論時,往往容易強調某一個方面,甚至加以曲解、誇大,而忽略整體的全面認識,以致不能作出公允的評價。」 然而,邱博士的立場卻是明顯倒向印順法師。 凡是承續、傳述、弘揚印順法師思想之言論,邱博士就照單全收,不予評議;相反,凡是對印順法師的思想表示質疑或有異議之言論,邱博士則每依印順法師的觀點予以批駁。
印順爭議: 中國清零政策退場與保全習近平的「面子」
不能說這個翻譯得對,那個翻譯得不對,不可以。 這是說明翻譯沒有問題,可以翻譯的;會集也沒有問題,可以會集的。 ,它也會說法,那就有聲入了,耳根也能聽得到了。 我們這個世間水雖然有些相似,但是不能具足這樣多的真實的功德。
手術過程順利,休養約一個月後,於二月十日出院,移住大甲永光寺,便於升和醫院診視。 印順爭議 周宣德、丘漢平居士推動成立大專獎學基金,以引導大專學生接近佛法。 導師當時擔任中佛會「國際文教」主任委員,時值弘化菲律賓,因此周宣德居士寫信征得導師同意後,組成了「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 夏天,導師為性願長老講經祝壽,再度至馬尼拉弘法。
印順爭議: 世界盃:克羅地亞2:1戰勝摩洛哥 獲得季軍
譯文完成後,牛場先生主動推介此書至大正大學申請博士學位,並於民國六十二 年(六十八歲)榮獲日本大正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釋印順(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稱印順導師、印順長老、印順法師,俗名張鹿芹,浙江海寧人,為太虛大師門徒,近代著名的佛教大思想家,解行並重的大修行僧,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 著作等身,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臺灣比丘界首位博士。 為了紀念印順法師,新竹市政府將曲溪里的南松橋,改稱為印順橋。
2016年是印順法師誕生110周年的紀念年。 我們很難把上座部佛教在泰國的實踐視為所謂「純粹的佛教」,因為當中並存了太多的元素。 泰國學者Kanya Wattanagun 的研究 〈業力 vs. 魔法: 泰國在地佛教中的不和諧與綜攝〉 提到,泰國僧團與大眾佛教中,存在著巨大的代溝。 其中所謂的不和諧與代溝,是從泰國佛教中區分出的三種主要元素: 佛教、婆羅門教與萬物有靈信仰。 這三者在信仰邏輯上有所不同,卻同步實踐於泰國社會中。
這和後來我們所熟知以嬰體製程的古曼童/金童(กุมารทอง)有著相同的出處,也同樣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第一個層面是受到高棉王國的影響宮廷婆羅門教。 其主要是用於推動泰國皇室的聲望,並與都市地區緊緊相連,例如皇室的加冕儀式(ฉัตรมงคล)、五月祈求風調雨順的春耕節 (พืชมงคล),以及算日子用的皇家占星術(โหรหลวง)。 這些華人廟宇的信眾所操持的經典並不是上座部的巴利語經典,而是以中文書寫,搭配泰文拼音的佛經。 有趣的是,在華人廟宇重大節慶如普渡、九皇齋節時,泰國寺廟的僧侶還是會受邀到宮廟念經,呈現相當混合的宗教地景。 最近很多人——通常是泛綠的——很喜歡說:馬先生常自恃遵循高道德標準,那為何會贊同開放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