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總是可以牽引著人心,但從新聞從業者的角色出發,那又會是怎麼樣的發展,透過電影為鏡了解這些媒體人現實生態問題。 華格納的後繼者理查史特勞斯,也有《莎樂美》、《艾雷克特拉》、《玫瑰騎士》、《奇想曲》、《在納索斯島的阿里安德》等多齣傑作,他與華格納完全掌控劇本的風格不同,主要搭配霍夫曼斯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的劇本。 有了華格納與理查史特勞斯之後的歌劇史,音樂的色彩變得濃烈渾厚,但管弦之美似乎也走到極致。 因為誕生了兩位未來的歌劇巨星,分別是義大利的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與德國的華格納(Richard 歌劇 Wagner)。
多為歌唱性段落,它是歌劇中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角色表現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等的表演形式,也是歌劇中立體的、多側面的表現特點的體現之一。 歌謠體歌劇(Ballad Opera)的特點大致包括:第一,全劇音樂主要由一系列歌曲組成;第二,一般的説,常有説白;第三,器樂部分的作用相對説來少些,常是為歌曲烘托情緒或起到歌曲之間的連接作用。 法國樂壇上,湧現了拯救歌劇、大歌劇、輕歌劇、抒情歌劇等幾種不同類型的歌劇。 根據大都會歌劇院的報告,該院的贊助人平均年齡高達60歲。 然而世界各地的歌劇院都面對類似的趨勢,而這正正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典音樂聽眾高齡化潮流的一部分。 因而各大歌劇院紛紛架設網站,或提供學生折扣優惠,意圖吸引年輕聽眾。
所幸,對於欣賞者來說,每部歌劇都有獨立的故事、完美的音樂,可以單獨地、跳脫歷史發展地來欣賞。 今日歌劇看似式微,但其實隨著歷史不斷地變貌,它早已盤根錯節,猶如一條不死千足蟲緊緊纏繞盤據著每顆樂迷的腦袋,直到永遠……。 英、美兩國也未自外於歌劇發展,當代英國作曲家布列頓、提佩特都未缺席,美國的蓋希文寫出古典爵士跨界的《乞丐與蕩婦》,而極限主義大師葛拉斯則有充滿著隱喻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歌劇 德國歌劇發展到了華格納身上,他把劇本、音樂大權一手掌握,甚至包辦所有的演出製作,他高舉透過主導動機綿密勾畫出來的「樂劇」,其中聯演四夜的《尼布龍根的指環》,以及拜魯特音樂節,更是樂迷聊上數百年也不會煩膩的題材。
首先,從綜合成分來剖析:歌劇與音樂劇都是戲劇與音樂的結合,同時容納了文學、詩歌、戲劇、音樂、舞蹈、舞台美術等其他成分。 其次,從音樂劇多元化的發展源流來追溯:早期的音樂劇確實是從歐洲古典歌劇中吸取了大量的藝術養分,從中借鑑了它的情節、獨特的展開方式以及音樂的喜劇風格與創作手法等等。 再次,從劇本創作來看:兩者對“名著效應”的利用,使劇本在情節框架、人物關係、形象塑造上獲得了文學基礎。
而部分戲中戲則漸漸發展成為日後「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如同1710至1720年代流行於那不勒斯的「間場喜劇(intermezzi)」一般。 無論如何,這些喜劇往往都大受歡迎,不少得以隨即單獨上演。 這齣音樂劇於1975年到1977年在百老匯表演了936場。 1996年在百老匯重演,之後連演超過8年7,486場,成為百老匯史上重演時間最久的音樂劇,並締造連續演出時間最長的美國音樂劇的紀錄。 鮑伯佛西原本想要拍攝「芝加哥」電影版,但他於1987年去世而壯志未酬。
歌劇: 歌劇唱腔
歌劇是以音樂來展開戲劇的,音樂自然要服從於戲劇衝突的需要,服從於歌劇形象的需要,服從於情節展開的需要。 而音樂劇作為一種商業化的娛樂性的通俗舞台戲劇藝術,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觀與市場。 第二,兩者在音樂表現體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歌劇音樂所體現出的戲劇性強度與深度往往要大於音樂劇。 在歌劇中,舞蹈經常是作為一種穿插性、色彩性的元素使用,似乎可有可無。
如威爾第的歌劇《奧賽羅》《法爾斯塔夫》,以及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蝴蝶夫人》等。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戲劇〈賣花女〉Pygmalion,這齣戲劇曾多次被拍成影視作品,描寫來自低層社會的賣花女,接受語言學教授改造,被訓練成為一名氣質高雅的淑女。 在德義的夾擊下,法國也發展出不少好歌劇,德利伯《拉克美》、馬斯奈《瑪儂》、夏邦鐵《露易斯》、比才《卡門》等等,而德布西的《佩莉亞與梅莉桑》更為法國歌劇在新的世紀報名。 捷克封面史麥塔納寫有《被出賣的新娘》,德弗札克都有九齣歌劇,近代波蘭知名的歌劇作曲家則有齊瑪諾夫斯基、潘德烈斯基等人。 敘述住在巴黎拉丁區的、夢想成為藝術家的貧窮青年,和造花女工間發生的有歡笑、有眼淚的生活與愛情故事。 普契尼取用後,也植入自己貧窮青春時期的回憶,於是成為具有真實感的、青春詩篇般的歌劇。
劇情簡介:1800年,羅馬畫家馬里奧•卡瓦拉多西因掩護政治犯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美麗的女歌唱家托斯卡向警察總監斯卡爾皮亞男爵求情,早已對她垂涎三尺的斯卡爾皮亞以處死卡瓦拉多西脅迫托斯卡委身於他。 托斯卡假意順從,總監答應搞一次假處決放人,托斯卡乘其簽發通行證不備時刺死了他。 當警長遇刺被發現後,托斯卡面對追趕而來的警察,從容不迫地跳牆自殺。 1798年,意大利資產階級民主激進派在法國軍隊的支持下建立了羅馬共和國。 1799年,拿破崙軍隊打了敗仗,被趕出意大利,新建的羅馬共和國被推翻。
抒情歌劇大多采用浪漫主義文學題材,規模在喜歌劇和大歌劇之間。 它把法國浪漫文學的抒情氣質、意大利的美聲唱法、瓦格納的半音和聲與豐富的配器手法結合起來,在整體上保持一種明朗、淳樸、文雅的情調。 抒情歌劇的重要作曲家及作品有托馬斯的《迷娘》、古諾的《浮士德》、聖-桑的《參孫與達麗拉》、馬斯涅的《曼儂》等。
歌劇: 歌劇嚴肅歌劇
他留下了遺囑要求死後的葬禮追悼會上演奏此歌劇尾聲那段迷人的愛情三重奏。 用愛情歌曲來作為哀樂,恐怕理查 • 施特勞斯還是第一人。 戰爭爆發,打亂了作曲家的計劃,一直到1922年,他才正式完成全劇。 指揮家赫爾曼 • 謝爾欣(Hermann Scherchen)先搞了一個音樂會的節選版,1924年在法蘭克福首演。 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一問世,立刻受到全球歌劇愛好者的歡迎。 布里頓的歌劇《彼得 • 格萊姆斯》在納粹德國失敗後不到一個月上演。
從審美意義上説,合唱的音響組合、和聲織體自有其相對獨立的形式美感。 歌劇中的合唱可以表現羣體形象,可以描繪風俗背景、佈局特定氣氛,可以敍述劇情,也具有結構功能。 歌劇 20世紀歌劇成了音樂家的實驗地,許多作曲家致力於探索文學與音樂的關係。
樂隊在演出時,不僅為歌唱者伴奏,還演奏獨立樂曲,包括:序曲、前奏曲、幕間曲等。 莫扎特歌劇《魔笛》中的王子塔米諾,韋伯《自由射手》中的獵人馬克思,以及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都屬於這類角色。 歌劇的動作表演隊歌劇演員來講相對簡單,基本動作即所謂的肢體語言和話劇差不多,除了個別情節需要根據劇情做簡單設計外,大多是有感而發或由音樂而發的下意識動作。 近年,各大老牌歌劇院團開始錄影自己院團的製作,提供給歐美各地方的電影院裡播放。
然而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以前,往往對女高音的首要要求的聲音控制的技術,而非今日要求的廣闊的音域;而當時要求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過高音A。 而女中音一詞,則是一個比較新近的概念,但也不少角色可以擔綱,如珀賽爾筆下的蒂朵和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布蘭甘特(Brangäne)。 女低音可唱的角色,往往比較少,行家往往開玩笑說,女低音只可唱「巫婆、潑婦、(穿)長褲(的角色)」。 而近年,不少原來由女低音或閹伶所唱的角色,皆成假音男高音的囊中物。 而在梅塔斯塔齊奧的標準形成之際,喜歌劇(opera buffa)便成為巴洛克時代義大利歌劇的另一模式。
劇情簡介:風情萬種的卡門成功地誘惑了已有情人的唐•霍賽,並在打人被捕後,從為她鬆綁的唐•霍賽手中逃跑。 唐•霍賽當在監禁後與卡門的相會中,兩人情意甚篤,並與同樣追求卡門的上司楚尼卡中尉發生火併。 此時,米卡埃拉來尋找唐•霍賽,希望能挽救誤人歧途的戀人。
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歌劇逐漸褪去神聖的光環,坊間小人物躍升為主角。 摘要想來對古典音樂的歷史有些許知曉的看官,就應該知道誕生在教堂和宮廷里的音樂,其實從淵源上來講,傳播性就很局限。 劇情簡介:17世紀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年青的伯爵阿瑪維瓦與富有而美麗的少女羅西娜相愛。 羅西娜的監護人、貪婪的醫生巴爾托洛也在打羅西娜的主意。 伯爵在機智、正直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幫助下,衝破巴爾托羅的阻撓和防範,終於和羅西娜結成了良緣。 《牛津配圖歌劇史》第八章;《為維京人所寫的歌劇導論》關於荀白克、貝爾格和史特拉汶斯基的部分;Malcolm MacDonald《荀白克》;Francis Routh,《史特拉汶斯基》.
最後由部落裡最德高望重的「老戒律伯」,選出一隻貓兒,送往天堂獲得新生。 這齣音樂劇於1981年在新倫敦劇院舉行首演,隨後連續公演了21年,並且在百老匯上演了18年,成為倫敦西區和百老匯公演最久的音樂劇之一並以19種語言在50個國家演出,至今締造8千1百萬人次的觀賞紀錄,被公認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 歌劇中的重唱通常發生在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是糾葛的時刻,它精簡了歌劇篇幅,直接表現戲劇衝突,它使幾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得到展示併發生相互影響,深化了歌劇內容的表現。
- 歌劇音樂中異國情調的色彩性旋律、強烈的西班牙節奏,以及明晰的配器,構成一種清新而有魅力的風格。
- 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
- 2017年,英國 BBC Music 雜誌就邀請了172位世界最優秀的歌劇演員,進行投票選出他們心目中「最好的歌劇」。
- 美國地區的首演是在1946年,指揮是赫赫有名的倫納德 • 伯恩斯坦,他的完美演繹使這部歌劇走上了成功之路。
- 在19世紀以後,伴奏宣敘調漸漸成為歌劇界的主流,管弦樂團在歌劇中的音樂角色漸被看重。
- 俄國與東歐的歌劇是個獨立於西歐的世界,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露斯蘭與魯蜜拉》、穆索斯基《鮑利斯郭德諾夫》、柴可夫斯基《尤金奧尼金》,奠下了俄國歌劇的基礎,更讓後繼的普羅高菲夫、史特拉汶斯基有機會搖撼現代歌劇的大門。
- 摘要想來對古典音樂的歷史有些許知曉的看官,就應該知道誕生在教堂和宮廷里的音樂,其實從淵源上來講,傳播性就很局限。
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 全國解放以後,歌劇藝術家在創作領域進行了不同方式的開拓。 歌劇 一種是以中國傳統戲曲為主要的參照系,試圖通過集成和發展戲曲音樂的戲劇化手法來解決歌劇音樂的戲劇性問題,如田川等編劇、馬可等作曲的《小二黑結婚》等。 一種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20世紀60年代的《劉三姐》。
1678年,漢堡建立了第一座德國歌劇院,德國式歌劇以漢堡為中心開展。 漢堡歌劇發展到成熟時期,是由於庫賽爾和凱賽爾的創作推動。 前者創作的歌劇,如《埃蓮多》,融合法國與意大利歌劇,結合德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創作出符合符合德國人欣賞習慣的作品來;後者是個多產作曲家,至少寫過100部以上的歌劇,作品的戲劇性強,並取材於歷史傳説、神話故事或生活喜劇。
聲帶的長短、寬窄、厚薄、閉合因人而異,共鳴腔體差別很大,所以發出聲音的音色、音量、音域、音質及性能都有差異。 根據這些差異人聲被分為不同的聲部: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 每一類又可細分為抒情、戲劇兩類,在女高音中還可以加入花腔(女中音也具有花腔的特點的)。
一種是以西洋大歌劇作為參照系,試圖運用主題貫穿發展的音樂戲劇化原則,如於村編劇、梁寒光作曲的《王貴與李香香》等。 最後一種是以《白毛女》的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博採眾長的作品,如朱本和、楊會召等編劇,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的《洪湖赤衞隊》和閆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的《江姐》。 歌劇 1990年,湖南株洲舉行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中連續出現了3部嚴肅大歌劇——《阿里郎》《從前有座山》《歸去來》,體現了20世紀末中國歌劇創作的高水平。 此劇1986年10月於倫敦西區首演,捧紅了飾演克莉絲汀的女高音莎拉布萊曼、飾演魅影的麥可克勞福,以及飾演勞爾的史蒂夫巴頓。 至今演出13,629場,成為僅次於「悲慘世界」,西區最長壽的音樂劇之一。 1988年「歌劇魅影」在百老匯首演,至今演出13,246場,是百老匯最長壽的歌舞劇。
劇情簡介:故事發生於19世紀巴黎城中名妓維奧萊塔與阿爾弗雷多相愛,並希望以此擺脫過去的生活。 阿爾弗萊德以為維奧萊塔背叛了自己,當眾羞辱了維奧萊塔。 在維奧萊塔病重時,阿爾弗雷多和父親對自己的行為做了懺悔,傾訴了對這位不幸女子的欽佩心情。
- 但由於此劇題材對於當時的社會文化來說過於先鋒前衛,導致一些貴族大為憤慨,雖然皇帝本人極為欣賞這部作品,但迫於壓力,此後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刪改內容。
- 處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歌劇,得益於其文化在歐洲的支配地位,得以迅速傳到歐洲各國,促使各國的歌劇發展起來。
- 歌劇的結構,通常包括序曲、間奏曲、合唱、重唱、獨唱等。
- 戰爭爆發,打亂了作曲家的計劃,一直到1922年,他才正式完成全劇。
- 德國歌劇發展到了華格納身上,他把劇本、音樂大權一手掌握,甚至包辦所有的演出製作,他高舉透過主導動機綿密勾畫出來的「樂劇」,其中聯演四夜的《尼布龍根的指環》,以及拜魯特音樂節,更是樂迷聊上數百年也不會煩膩的題材。
這無疑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劇之一,德國作曲家兼音樂評論家埃塔 • 霍夫曼曾把這部歌劇稱為「所有歌劇中的歌劇」。 《奧賽羅》集中體現了威爾第幾十年的歌劇創作經驗, 他吸取了瓦格納「音樂劇」的某些創作手法,更加註意發揮樂隊的表現功能,使音樂語言與劇情結合得更加緊密,從而加強了歌唱的戲劇性。 歌劇高度凝聚了西方文學、詩詞、音樂、美術、舞蹈、價值觀、歷史觀、思想觀、文化觀,複雜的藝術樣式使之能承擔更深刻的藝術訴求,能表達人類內心更加豐富和細膩的情感狀態。 這主要因為其正歌劇的身份,故事題材大多帶有政治色彩,幾乎無法跳出歌頌國家領導人的怪圈。 直到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面向公眾的歌劇院在威尼斯開張。 合唱是歌劇音樂的一種形式,有其他音樂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表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