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對想買這顆鏡頭的人來說,鏡頭防震並不是很大的誘因,光學素質才是重點,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又為何要選擇原廠鏡頭呢? 從許多設計來看,GM 系列可以說是 Sony 毫無保留所研發出的新系列,相信其目的是為了與光學大廠 Canon、Nikon 同台競逐,並鎖定這兩大品牌的鏡皇所研發。 在鏡頭用料方面,FE 24-70mm F2.8 GM 採用了 18 枚 13 群鏡片,其中 2 片是非球面鏡片,1 片是低色散鏡片,還有 1 片極限非球面鏡片、1 片超低色散鏡片, 此外還加入了奈米鍍膜,用途是使鏡頭抗耀光反射上的效能更好。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關於數位修正方面,目前焦点工房其實還沒有給出很肯定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顆轉接環在上市時,應該會搭配一顆可替韌體升級的接環座,來幫助使用者更新更多的鏡頭資訊,而 TZE-01 轉接環也不會再採用藍牙更新的方式。 因應這樣的設計有個特別的應用,在AF的情況下,你可以先於另一個環設定好所需的對焦距離或放大倍率(因為可以獨立轉動,不受AF影響),之後將對焦環往下一拉切換至MF,就會自動跳到所記憶的那個對焦距離或放大倍率。 如果用得習慣的話,這項巧思應該可以提升拍攝時的流暢度和效率,但像我這種對目測距離沒什麼概念的人用處就不大,MF時我還是習慣「眼見為憑」,慢慢去對焦再一邊構圖。 FE 90mm F2.8 MACRO G OSS採內對焦設計,在鏡身上透過前後推拉對焦環的方式,可以快速切換AF和MF功能。 除了對焦環,這顆鏡頭還有另一個標示對焦距離表尺的環,AF時對焦距離表尺不會跟著連動,而是要切換至MF,兩個環才會合而為一,讓你在 MF時能夠清楚知道對焦距離或放大倍率等資訊。
sony fe接環: 攝影新手 基礎班: P、A、S、M 拍攝模式 先搞懂
接下來開始為你介紹 FE 全片幅 A7 專用鏡頭,首先是這兩顆 50mm 定焦鏡頭,這兩顆看起來接近,實際上也完全不同用途。 ▲遮光罩的作工相當紮實,內部有植絨毛設計,這點以 Sony 鏡頭來說相當罕見,就小編的印象,在此 GM 鏡之前 FE 接環只有 FE mm F4 G OSS 這顆的遮光罩有絨毛設計。 小編身高 171cm,手大小算中等,這樣比起來應該不難理解這顆鏡頭有多大了吧! 裝配於 α 系列相機,且其採用 APS-C 類型感光元件時,實際視角將等同於所載焦距 1.5 倍之焦長下獲得的視角。
- A 接環鏡頭名稱以「SAL」開頭,而 E 接環鏡頭名稱以「SEL」開頭。
- 自己墊上轉接環這樣的設計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相較於 DSLR 來說,鏡頭尾端形同空殼般的 Sigma FE 鏡頭的重心大幅偏向前端,加上 Sony A7 系列機身比較單薄,因此裝上這系列鏡頭時配重非常的不人性化,重心大幅靠前且很難單手握持,操作感並不算好。
- SEL18200LE:是前面 SEL18200 的小改款,變輕巧一些,同時價格也稍提高一些,而我也比較推薦這一顆。
- 回到 FE 24-70mm F2.8 GM,它在 70mm 時開啟機身防震大約可使用 1/13s 的快門速度拍照,而且還有不錯的成功率,但要在降一級到 1/8s,就只有一半的成功率,嚴格說來只有不到三級的手震補償效果,這樣的表現比起 Canon、Nikon 毫無疑問是比較遜色的。
- 筆者使用 A7R II 搭配 85mm F1.8 這樣的組合時,在大多數場景下對焦速度都算是快速,完全適合人像拍攝與一般生活使用,甚至拿來用作街拍創作亦是不錯的鏡頭,不過這顆鏡頭有一項比較奇怪的特性,有時候在對遠距離的物體時,對焦速度會稍慢於近距離的物體,這點可能是演算法所致。
- 這轉接環讓 Nikon Z 機身也可以使用 Sony E 接環的所有鏡頭,同時也可以自由的控制光圈,從現場實際摸起來的狀況來看,操作上與原廠鏡頭並沒有很顯著的差別,換言之,要轉接一些 Sony FE 的經典鏡頭,例如 100mm F2.8 GM STF 等等也是完全可能的。
雖然這是少數沒有特別標榜使用 XA 鏡片(極限非球面鏡片)的鏡頭,但它的散景仍然具有 GM 系列的特色。 除了可防止垂頭、避免鏡筒在拍攝時因變焦導致構圖跑掉,這樣做的目的也可說是具備一部分「變焦鎖」的功能,對需要上腳架的使用者來說也非常重要。 這是一顆定位為專業取向的白砲,因此在細部設計上它算是力求功能完善,例如對焦停止鈕、寬大的對焦/變焦環、完整的操作鈕,以及這個鏡頭獨有的操作模式。 我第一次摸到它就是在 Sony A9 發表的隔天——位於倫敦的一個 Sony 活動會場內,那時我應該算是全球少數幾個第一次摸到 A9 的人,那種體驗是相當衝擊的,因為第三世代的機身(A9、A7R3、A73)具有諸多功能上的指標意義,例如全新的對焦性能、更長的續航力(新電池)、小搖桿等。 sony fe接環 加上如今這些更廣大的鏡頭群,如果沒有這些改變,Sony 將很難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功。
sony fe接環: E接環首顆微距鏡:Sony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實拍測試
而A7R的用戶,必須更新至最新韌體才能使用對焦固定鈕的功能,但依然無法將它作為Fn自訂鍵使用。 在 CP+ 展前 Sigma 一口氣宣布將推出九顆 Sony FE 接環鏡頭,包含定焦大砲 105mm F1.4 以及 70mm F2.8 Macro 微距鏡,一共九顆鏡頭在本屆 sony fe接環 CP+ 展當中亮相,我們也在展會中搶先試玩到這些鏡頭。 T客邦由台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媒體控股集團 / PChome電腦家庭集團」所經營,致力提供好懂、容易理解的科技資訊,幫助讀者掌握複雜的科技動向。 ATM 提供5家銀行:合作金庫、華南銀行、台灣銀行、國泰世華、中國信託,以上5家同行轉帳,免轉帳手續費。
- 這款 ZEISS Vario-Tessar 鏡頭的光學性能以及 24 mm 至 70 mm 的焦段與 α7 系列機身完美搭配,展現最佳的影像品質以及最多的拍攝用途。
- 由於變焦鏡頭無法拉近、拉遠,若想要改變構圖,就要更換別顆定焦鏡頭,使用上就有些難度,所以初學者購買上要稍微小心一些。
- 感光元件仍有其他數種規格,包括數位傻瓜相機所用的較小型感光元件,不過 APS-C 與 35 mm 全片幅規格是可交換鏡頭式相機中最常用的兩種。
- 點擊播放:α 全片幅鏡頭旅遊實戰│跨界攝影師 郭政彰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 可惜的是,對於光學資產日漸雄厚的 Sony 來說,我們似乎越來越難看到像 55mm F1.8 ZA 這樣「劍出奇招」的經典鏡頭了。
根據原廠公布的結構圖,可以看出這顆鏡頭採用 8 枚 7 群設計,包含一枚 ED 低色散鏡片以及一枚非球面鏡片,稱不上重本,但符合它的價位。 從鏡頭的整體設計來看,它大致延續了平價 FE 鏡頭的共通特色:金屬鏡身、細鋸齒對焦環、金屬接環,甚至還有防塵防滴的設計,鏡頭表面採用霧面陽極鋁合金處理,質感不錯也不會留指紋。 以下照片使用 Sony A7R II 拍攝,全部評測照片皆是機身 4,200 萬畫素 Jpeg 直出,除縮圖外未經任何後製或裁切調整,可拖曳至新視窗觀看寬邊 1280 尺寸大圖,或是至此相簿觀看原圖。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 A 接環可交換式鏡頭還可再分為兩種「規格」:一種的成像圈夠大,足以涵蓋 35 mm 全片幅的感光元件;另一種的成像圈則較小,僅足夠涵蓋 APS-C 規格的感光元件。
sony fe接環: DC 數位相機
從拍攝桌上相片到製作全片幅品質的影音部落格,這款具備輕巧設計的鏡頭就是您的最佳攝影利器。 採用七片光圈葉片設計,在光圈全收時可看到明顯的七邊型,但可惜的是最小光圈僅 f/16 沒有到 f/22,這對需要景深的微距鏡來說其實不太方便。 從這張照片也可以看到前玉其實是很深的,好處是即使不加保護鏡前玉仍然不易受到外力碰撞、刮傷損壞,筆者在使用這顆鏡頭時後來帶出門都不蓋鏡頭蓋了,鏡頭本身就提供很好的保護效果。
這次要開箱的是 Sony sony fe接環 E 接環全片幅鏡頭當中最早期的鏡頭之一,雖然對於 Sony 無反光鏡相機來說,它僅有不到五年的歲數,不過即便是放到今天,它在相機歷史上依然是個相當特殊的存在。 我第一次帶這顆鏡頭去拍人像時,明顯感受到這顆鏡頭的畫質與銳利度是相當不錯的,甚至比我預期中的還要好,當然它還是不能與 mm F2.8 GM sony fe接環 這類大光圈三元鏡相比,但這之間的差距並不算大。 賽馬是日本公營的賭博運動,目前日本賽馬主要由日本中央競馬會(TRA)和地方賽馬全國協會(NAR)主辦,受到日本各個年齡層歡迎,假日去賽馬場可以看到攜家帶眷的日本家庭,也會遇到不少扛著大砲到賽馬場拍攝的攝影師。 遮光罩有二點設計還不錯,其一是針對轉動濾鏡(例如 CPL)的需求而開了個可開關的窗口,其二則是前端有橡膠包覆保護。 此鏡獨有的「變焦轉矩調整環」,可以在「Smooth」與「Tight」之間無段切換,白話來說就是可調整變焦環的鬆緊程度,當設定為 Tight 的時候轉動阻力會較大,設定為 Smooth 的時候則會有比較滑順的變焦環回饋。
sony fe接環: 公司貨 索尼 Sony FE 85mm F1.4 GM SEL85F14GM 全片幅 E接環
因此,如果拿紫色小框的 APS-C 鏡頭裝到紅色大框的全片幅相機上,那麼因為鏡頭只提供紫色小框的景色,所以就只拍得到紫色小框的範圍,取景範圍變小了。 反之,如果拿紅色大框的全片幅鏡頭裝到紫色小框的 APS-C 機身上,因為紫色小框的 APS-C 機身只捕捉得到紫色小框內的景色,因此取景範圍也變小了,這大小差異就是 1.5 倍的差異。 目前 Sony E 接環原廠鏡頭共有 49 顆,日前 Sony 相機部門高層接受專訪時有提到這一兩年內 E 接環鏡頭會提高到 60 顆的數量,因此鏡頭群會越來越齊全(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器材控來說,想買的鏡頭就越來越多了XDD)。 固定焦距設計,加上包括一枚進階非球面 鏡片和 2 枚 ED 鏡片的共 3 枚非球面鏡片,以及多層式鍍膜,組裝成這款光學性能優異的輕巧鏡頭。
另一方面,我也認為 TECHART TZE-01 的推出其實也是一種技術展示,這顯示了即使是只有 2mm 的法蘭距要轉接也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在這樣的技術基礎上,未來有沒有可能有 Canon RF 轉 Nikon Z,或是 Canon RF 轉 Sony E,甚至是 Panasonic/Sigma/Leica L 接環的轉接環出現? 焦点工房沒有把話說死,但透過 TZE-01 的實踐,我想未來完全有這種可能性存在。 對焦距離限制器主要是針對AF來使用,在鏡頭上切換為MF的話,對焦距離則不受限制。 事實揭曉,經過現場試玩的結果,證實這幾顆鏡頭皆是沿用 DSLR 全片幅的設計,並未針對無反光鏡系統重新設計光學,因此在鏡頭尾端會有一部分是空的,等於是內建了轉接環的設計。 對於 Sony E接環的使用者來說,今年絕對是處處驚喜的一年,Sony 逐漸將個焦段的鏡頭補齊,不僅有高規格的 GM系列鏡頭,也推出了平價版的全片幅鏡頭「SEL50F18F」。
這顆鏡頭的經典之處,在於它定義了 Sony E 接環的一個重要設計趨勢,因為在過往,我們很難看到如此「偏門」的一顆鏡頭。 試想,如果我們為每一顆鏡頭都繪製「六角型能力圖」,那我想多數的鏡頭都會是趨近於正六邊形,每一顆鏡頭的好壞,大致上都會隨著價格漸高,而有著全面性的提升,很少有能像是 FE 55mm F1.8 ZA 這樣,特色與弱點都非常明顯的一顆鏡頭。 另一點是它的散景,有些人認為這顆鏡頭有著很明顯的口徑蝕以及些許的旋轉散景,當然這與它的先天限制有關,Sonnar 結構以及小口徑設計,無可避免的會犧牲一些散景表現,但我倒認為這不太算是這顆鏡頭的缺陷,而算是一種在輕巧體積前提下的取捨。 在 50mm 這個焦段,過往我們會認為光圈 F1.8 就該是入門鏡頭,高階鏡頭就該是 F1.4,頂級鏡頭則是 F1.2 或是 F0.95,但 FE 55mm F1.8 ZA 卻並不是如此,F1.8 的標準鏡在上市時卻賣破三萬,這的確是當年很難想像得到的事情。 很有趣的是,在 Sony 攝影社團中偶爾會看到有人問 Sony 什麼時候要更新某某鏡頭(例如我就曾看過有人問 mm F4 G、35mm F1.4 ZA 這兩顆),但幾乎沒看過有人問及最早推出的 55mm F1.8 ZA,似乎也很少人會「質疑」這顆鏡頭的表現。
文內是這樣說的:Sony 似乎是用了某種方法提升了 400mm 的銳利度,這令人驚訝,因為沒有人買這種鏡頭而只用到它的中焦距( mm),因此這樣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 Sony FE C 16-35mm T3.1 G 鏡頭相容業界通用規格配件,可符合多種拍攝風格需求,並輔助更精準、靈敏的拍攝體驗。 接下來的測試,將以畫質、邊角失光、散景、變形等部分來進行,並有大量的實拍照片。
我們來看 FE 85mm F1.8 這顆鏡頭在拍人像時的表現,以下照片採用 Sony A7R II 拍攝,畫質設定 X.Fine,機身 Jpeg 直出,預設所有數位修正開啟,並擷取 100% 尺寸觀看細節。 以上,Sony E 環適合 A6000 系列機身使用的鏡頭簡介,希望能讓剛踏入 Sony 可換鏡相機世界的新手有點概念,如果之後有收到更多問題會再編修進這篇文章中。 ※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第09名 【SONY 索尼】FE 85mm F1.8 SEL85F18(公司貨 望遠定焦鏡頭 大光圈人像鏡 全片幅 E接環 防塵防滴) 總代理台灣索尼公司貨。 這轉接環讓 Nikon Z sony fe接環 機身也可以使用 Sony E 接環的所有鏡頭,同時也可以自由的控制光圈,從現場實際摸起來的狀況來看,操作上與原廠鏡頭並沒有很顯著的差別,換言之,要轉接一些 Sony FE 的經典鏡頭,例如 100mm F2.8 GM STF 等等也是完全可能的。
FE 85mm F1.8 這顆鏡頭主要肩負的是 85mm 這焦段平價的定位,在體積、重量、畫質、價格上都取得了不錯的平衡,雖然屬於人像鏡的 85mm 焦段,但全開光圈畫質仍舊相當銳利出色,唯有一些紫邊色散問題,整體來說完全可以搭配 A7R II 使用,並發揮 4,200 萬畫素的機身高解像力。 一般的攝影概念中,85mm 這類中長焦段屬於人像鏡頭的範疇,而人像鏡的共通特色通常都是全開光圈不會太銳利、相對重視散景、較遠的最近對焦距離…等。 不過,Sony 在不久前才先後發表了兩顆同樣是 85mm 的鏡頭,分別是 FE 85mm F1.4 GM(53,980 元)以及 FE 85mm F1.8(18,980 元),價差幾乎達到三倍,定位也不盡相同。 ▼以官網列出來的鏡頭標示為例,適合全幅機身使用的鏡頭會標上 FE、適合 APSC 機身使用的鏡頭會標上 E。 最直覺的來說,全幅鏡通常長得比較大、價格可能會比較高;APSC 鏡頭通常長得相對小巧一些、價格通常也相對親民一點。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然而支持鏡頭數目並不多,一些較為早期的美能達鏡頭只能手動對焦,並且自動對焦的速度也並不快。 這樣的設計有好有壞,對微距鏡來說可能減低了微距失光的可能,也等於內建光圈預覽功能,但最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對焦速度」了,這顆鏡頭在拍攝遠處景物時對焦速度還算是表現正常,但一進入微距視野,這顆鏡頭的對焦速度就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光線不佳又需要用到比 f/5.6 更小的光圈時,往往要前後拉個三四次才能對到目標。 當然有些使用者並不介意這點,筆者在拍攝 1:1 照片時也經常使用手動對焦,值得慶幸的是這顆鏡頭的 MF 反映線性,手感還不錯。
鏡頭機身採取小型輕巧設計,行動性極佳,並且配備高性能光學技術和最大光圈F1.8,給您最佳的影像品質。 出色的邊角解析度,寂靜又精準的對焦驅動系統,適合動態拍攝的行動力與操控性。 涵蓋 24 mm 至 240 mm 的 10x 變焦焦段,讓這個鏡頭可以輕鬆應對多種拍攝情況,最適合輕便旅行時帶著走,無論拍攝風景、建築、快拍、人像等等都不成問題。 您可以在廣角和望遠之間自由切換,不必更換鏡頭,因此可以拍到更多一閃即逝的精采瞬間。 先進的光學技術能有效抑制像差,同時可讓整個影像區域均為高解析度,精準的線性馬達則能讓您快速平順地對焦。
相信許多人在入手這顆鏡頭後,應當馬上就會發現它的第一片鏡片(前玉)是向內凹的,亦即所謂「凹玉」,歷史上最有名的凹玉設計應該是 Carl Zeiss Ikon Ultron 50mm f/1.8。 實際上在入手之前,我使用這顆鏡頭也大多是用租的,例如租一整天,下午取鏡直接去拍演唱會,隔天早上接著拍人像,拍完後時間剛好把鏡頭送回去,這樣一天可以收集到一千張以上的照片。 但,我買的是一顆焦段有到 400mm 的鏡頭啊,使用這顆鏡頭時我至少有五成的時間是在用望遠端拍攝,因此在 400mm 能不能有好的畫質,這點對我來說相當重要。 例如水球這類運動,我們在連拍時經常會對到水花而導致主體(人)反而在景深之外,不過就實拍狀況來看可說是幾乎不受影響,我想這可能是因為 A9 的追焦判定也會納入「顏色」這項要素,而非只是單純的相位對焦機制。 由於它還算廣的變焦範圍,只要是長焦鏡頭可以拍攝的題材,這顆鏡頭大多可以駕馭的還不錯,舉凡運動、舞台、航空、生態 ⋯⋯ 都有不錯的應用彈性。
sony fe接環: 【韓國SAMYANG】AF 35mm F1.4 自動對焦鏡頭 全片幅(公司貨 FE E-Mount)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