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 mm F2.8 GM 為更新後的「三大」標準變焦鏡頭,將新一代光學技術和自動對焦性能放入輕巧方便的變焦設計,為拍攝靜態影像和影片提供最大行動性。 可與高性能的輕巧 α System 機身完美搭配,適用於眾多拍攝環境。 從許多設計來看,GM 系列可以說是 Sony 毫無保留所研發出的新系列,相信其目的是為了與光學大廠 Canon、Nikon 同台競逐,並鎖定這兩大品牌的鏡皇所研發。
而且在 sony 2470 70mm 望遠端的畫質有點悲劇,全開光圈 F4 時會讓人質疑:這原本真的是一顆高品質鏡頭嗎? 望遠端即使是縮到 F5.6 還是略鬆,並且在近拍時畫質也會受到一點影響。 必須很坦白的說,它一開始給我的體驗並不好,尤其是搭配初代 A7 時,無論是對焦性能、對焦可靠度、望遠端的畫質…都會讓人回去思考當初從 a6000 系列直上全片幅到底是不是個好的選擇。 這顆鏡頭算是我持有時間最久、同時也是入手/脫手次數最多的鏡頭,我事後整理起來才發現它涵蓋了比較多的拍攝題材,在許多重要的場合都不乏有這顆鏡頭所拍攝的照片。 Sony FE 24-70mm F4 ZA 最初設計的理念就是輕便,無論是在當時或是現代,67mm 口徑都算是比較小的尺寸。
- 以過去用標準變焦鏡的經驗來說,背景多少會比較容易出現雜亂的狀況,FE 24-70mm F2.8 GM在一些場景,像是充滿花草的背景、戶外的光點。
- 但儘管如此,它們仍在多數單眼高階鏡頭的體積重量內,去追求更好的解析度、更好的散景、不妥協的近拍畫質、與錄影需求的平衡。
- 這款 ZEISS Vario-Tessar 鏡頭的光學性能以及 24 mm 至 70 mm 的焦段與 α7 系列機身完美搭配,展現最佳的影像品質以及最多的拍攝用途。
- 為能獲得 Sony.com.tw 的完整使用體驗,請將您的設定變更為允許 JavaScript。
- 為什麼 Sony 前期設計的鏡頭和近期推出的鏡頭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若非執著於散景與發色,在街拍的題材上我可能會選擇 FE 28mm F2.0、FE 35mm F2.8 ZA、FE 55mm F1.8 ZA、FE 85mm F1.8 這類容易攜帶的輕便鏡頭。 GM 鏡頭則加入了一些新的變化,質感不再是光滑的金屬鏡身,而是類似噴砂細顆粒般的表面質感取代之,對焦/變焦環也改成了橡膠材質。 從實用性來看,鏡身設計更耐用且不怕刮傷(畢竟以往的 FE 鏡頭只要刮傷就很明顯)橡膠蒙皮手感更舒適了一些,但除此之外,鏡頭設計依然相當簡潔,除了 AF/MF 選擇鈕與對焦停止鈕之外沒有其他的操作鈕,與 C、N 兩家鏡皇比起來實在有很大的差異。
sony 2470: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搭載防塵防滴的更新設計,即使在艱困的室外拍攝環境下,仍可額外增添可靠性,氟鍍膜還能保持前方鏡片乾淨。 隨附遮光罩配備特殊開口,供您輕鬆操作環形偏光濾鏡與可調式 ND 濾鏡 (選購)。 具備兩個可自訂的對焦鎖定按鈕,從任何角度拍攝都能輕鬆操作且方便控制。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我是個慣於使用2-3顆定焦鏡頭來拍攝的人,出門的時候我仍享受使用FE 24-70mm F2.8 GM來拍攝。
但身為從 A7 初代一路走來的使用者,仍然很清楚地記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Sony A7 系列就只有那麼一顆在中價位以內、十分寶貴的標準變焦鏡頭,但是它的品質卻沒有完全回應這些廣大的消費者們的期待。 不可免俗的,我們還是要從外觀與設計開始說起,以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說,這顆鏡頭的確算是滿漂亮的,但以實用角度來說,這樣的設計其實帶給許多使用者莫大的困擾。 這顆鏡頭的價值,一部分在規格之外、其形而上的存在意義,例如顏色、散景、照片的協調感與色調的通透度,甚至是心理上的可靠感、可工作性,這樣的印象亦可外溢至整個 FE 系統乃至於整個 Sony 的相機品牌。
sony 2470: 相關產品
身為全幅無反領域的領先者,Sony 若仍遲遲端不出一顆足以肩扛入門首選的 F4 標準鏡小三元,這實在是令人覺得很可惜的一件事。 由於持有時間很長的緣故,我用它拍過不少的食物,在這個用途下它並不難用,放大倍率 0.2x、最近對焦 40cm… 算是可用但不出色的程度。 而為了加強它的應用範圍,我偶爾也會把它裝在 APS-C 的 a6000 系列身上拍攝。 安裝於該產品或透過該產品存取的部分或所有軟體 / 服務可能會變更、中止、移除、暫止或終止,而不另行通知。 點擊播放:認識六顆熱門標準鏡頭 | Sony 數位教室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極限非球面 鏡片與最高等級的表面精準度搭配 ED 鏡片,讓您能用極致解析度捕捉令人屏息的質感與細節。
為因應這樣簡潔的外觀,這顆鏡頭缺少了許多該有的操作設計,例如 AF/MF 切換鈕、對焦固定鈕、防手震開關鈕等等。 遮光罩是全新的,採用金屬與工程塑料二合一的材質,有些使用者曾發生碰撞後脫落的狀況,這也算是這顆鏡頭的主要災情之一。 很幸運的是,我租到的是一顆算是全新、完全無傷的鏡頭,這真的非常難得,因為現在二手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這樣完整無傷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了。 將 APS-C 格式的鏡頭裝在 35 mm 全片幅相機上時,影像錄製會採用 APS-C 格式。 裝在具有 APS-C 型感光元件的 α 系列相機上時,實際視角將等同於所載焦距 1.5 倍焦長下獲得的視角。
sony 2470: 產品資訊詳細資訊
但實際使用上因為鏡頭變焦阻尼相當適中,並沒有鏡筒鬆脫滑動的疑慮,因此小編在兩週的試用期間也幾乎沒有開啟過,相信應該只有在長途運送時比較需要這項功能。 由於代購服務係由代購業者依照您的指示,在境外網站為您向代購網頁所載之出賣人訂購代購商品,代購業者並非代購商品之出賣人,因此只有在代購業者據以為您完成代購之商品網頁,並非您當初指定委託代購之商品網頁,您才可以向代購業者要求辦理退貨退款,除此之外,您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辦理退貨退款。 且由於代購商品之訂購是您委託代購業者在境外網站所完成之訂購,不適用中華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但代購服務本身,仍適用中華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 關於退貨退款方式及條件,依代購商品網頁及委託代購流程中之相關網頁之記載。
代購業者僅將其所收到之代購商品,以原包裝轉寄給您,並不提供開箱檢驗商品之服務,且對於運送過程中(包括且不限於國際運送及國內運送)所導致之商品毀損或滅失,應由您自行承擔,代購業者不負任何責任。 sony 2470 如果 Sony 能多改進一些望遠端的畫質,並讓鏡頭光學防震整合機身五軸防震來讓防震係數更高(類似 Olympus、Panasonic 的做法),再將售價打個七折,那麼它所獲得的評價可能會截然不同。 但歷史沒有如果,在機身鏡頭設計理念不斷修正的當下,概念仍停留在數年前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也註定成為了一顆失寵的鏡頭。
政令宣導 政令宣導: (一)為防治動物傳染病,境外動物或動物產品等應施檢疫物輸入我國,應符合動物檢疫規定,並依規定申請檢疫。 擅自輸入應施檢疫物者最高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300萬元以下罰金。 未依規定申請檢疫者,將課以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不過有一點還不錯的是,它內建了 OSS 光學防手震功能,通常我用望遠端 70mm 拍近物時最低快門可以抓到 1/15s 左右。
sony 2470: 產品支援
這三顆鏡頭,由於是變焦鏡頭,因此拍攝上有較大的彈性;恆定光圈F2.8也在焦段的彈性之餘,維持足夠的進光量與適當的景深模糊程度。 歡迎加入「響。生活」,目前提供旅遊、美食及3C評測,希望透過各類文章內容讓大家了解,也可以與小編群一起參與討論,我們都會幫各位解答喔。 接下來的測試,將以畫質、邊角失光、散景、變形等部分來進行,並有大量的實拍照片。 另外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在「數位修正」開啟與否這點,我們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82mm 是目前 FE 鏡頭的最大口徑,相較於 C、N 兩家鏡皇,Canon EF 24-70mm F2.8L II USM 口徑是 82mm,Nikon 24-70mm f/2.8E ED VR 也是 82mm(沒 VR 的舊版為 77mm),已與兩大廠平起平坐。 體積上則比 Canon 略大,比 Nikon 略小,加上機身的體積已經與傳統 DSLR 差不多…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 JavaScript 語法,這並不會影響到主要內容的陳述;但部分瀏覽器技術上相容性較低(IE),可能會影響部分顯示內容,如果內容跑版,建議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更換為相容性較高的瀏覽器(Chrome、Firefox、Safari)。 我們不但承諾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內容會傳遞有趣的體驗,同時也在各種業務活動中朝環境零負荷的目標邁進。 這顆鏡頭填補了以往我使用FE 24-70mm F4 Zeiss的小小缺憾,在畫質上、散景表現都更上一層。 我的想法會比較是即使是無反光鏡系統,仍舊有高畫質與職業用途的需求,而初期多數無反光鏡系統的建構,都是與單眼系統互補的設計概念,所以在畫質與體積重量之間,都有所取捨。 886 克的重量確實是個比肩單眼相機標準三元鏡的規格,82mm的濾鏡口徑也著實在無反光鏡是個大口徑。 既然定位為專業機種應具備的「鏡皇」,價格也屬鏡皇區間,因此理所當然的我們也以目前 Sony FE 接環中最高等級的機身 A7R II 來搭配測試,看看高達 4200 萬畫素的感光元件能否榨出 24-70mm GM 的極限。
最主要的特點,還是在於那非常均衡且協調的照片表現,是一顆表現柔順,個性也相對容易相處的鏡頭,搭配 A7R II 這類較新世代的機身,在晴天下非常容易拍出色調通透討喜的照片。 希望透過本片,能讓您更加了解 Sony E 接環全片幅標準鏡頭的特色,能幫助您在挑選定焦鏡頭時,能更加認識每一顆鏡頭的不同規格和用途,如需要高解析拍攝風景和人像攝影,在 Sony 都有多種鏡頭可以滿足你的需求,了解更多不同的鏡頭和攝影知識,都將在 Sony 數位教室,歡迎訂閱頻道。 此款新推出的恆定 F2.8 變焦鏡頭擁有毫不妥協的設計和技術,能完全發揮現在與未來之高解析度相機的性能。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我可以選擇輕便品質也好的鏡頭,這是無反光鏡帶來的「小」;但是當我需要認真的去要求品質時,許多足夠好的鏡頭,如Zeiss系列或者是G Master系列也同樣能滿足我,這是無反光鏡以「大」往專業邁進的形式。
- Sony 數位教室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 而為了加強它的應用範圍,我偶爾也會把它裝在 APS-C 的 a6000 系列身上拍攝。
- 對焦速度的表現上相較於 FE 24-70mm F4 ZA OSS 有不少進步,尤其在在望遠端快上不少,甚至可以說它是 Sony A7(FE 接環)系統上是少見的快速組合,但如果拿來與 C、N 兩家一較長短,筆者試用的感覺是並沒有到特別快。
- 透過先進的光學設計和全新 11 葉片的光圈元件,全焦段都能拍攝精緻的 F2.8 景深拍照。
- 您一旦依照代購服務網頁所定方式、條件及流程完成委託代購程序,就表示您提出要約、願意依照本約定條款及相關網頁上所載明的約定內容、交易條件或限制,委託代購業者在境外網站為您訂購您所選擇的代購商品。
也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也有為數不少的實拍照片,不過最主要的重點還是會放在這顆鏡頭的歷史意義,以及在 Sony A7 系統中的特殊定位。 」系列,個人認為除了在畫質的提升外,最主要的著重重點應是在散景與整體畫面的平衡性。 當然,要獲得這樣的拍攝品質代價自然不低,撇除較高昂的售價不說,光是這樣的重量與體積,在想帶出門隨拍時就會讓人有些猶豫。
sony 2470: 使用 Facebook 留言
但猶豫期並非試用期,請留意,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須回復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但這樣的設計趨勢,在機身演進到第三代時已被發現不符合主流的市場需求,況且初始的定價太高,一開始引以為傲的輕巧性也在最近被 Nikon Z 24-70mm F4 S 的收納設計給超越了(雖然 Sony 口徑還是較小)。 說起來 Sony FE 24-70mm F4 ZA 在推出當時是有些實驗性質的產物,那時 Sony 並未完全摸準鏡頭設計的調性與趨勢,也因此我們在第一波推出的鏡頭身上可以看到許多早期的設計,例如重視輕巧、口徑較小、大幅採用金屬鏡身、外觀簡潔等。
這張照片有一些 Sony 早期的問題,例如用室內光源而不借助閃燈來拍照的話,人像膚色常會顯得很重濁,而 Sony FE 24-70mm F4 ZA 又稍稍有點加重這樣的特性(幸好後來的機身在人像膚色上有很大的改進)。 我最一開始踏入初代 A7 使用者的行列,所搭配的鏡頭就是 Sony FE sony 2470 24-70mm F4 ZA 以及 FE mm F4 G 這兩顆。 因為不難取得,加上又是常用焦段,這顆鏡頭雖然輾轉入手、脫手了好幾次,但我始終沒有留下這顆鏡頭的開箱照片。 以下實拍照片皆為機身 X.Fine Jpeg 直出,測試機身為 A7R II,除縮圖之外未經任何後製軟體修圖,少數照片有輕微裁切與水平校正。 這顆鏡頭拿在手上,不禁會讓人覺得:Sony 應該是完全沒在考慮小型化這件事吧? 沒在開玩笑的大體積與 82mm 口徑,無論是裝在 A7R II 或是 A9 身上都顯得相當巨大。
這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為 38cm,望遠端的放大倍率 0.24x,放大倍率雖不算是特別出色,但以 Sony 變焦鏡頭來說已算是前段班了,在室內拍攝美食時除了顏色上的表現不錯,散景也讓人滿意。 這款 ZEISS Vario-Tessar 鏡頭的光學性能以及 24 mm 至 70 mm 的焦段與 α7 系列機身完美搭配,展現最佳的影像品質以及最多的拍攝用途。 最新鏡頭設計技術可減少惱人的影像偏移與視角差異,締造流暢、生動的影片畫面。 提供獨立對焦環及光圈環,線性響應手動對焦可確保對焦環直接、線性地對手動對焦做出反應。 四個 Sony 原創 XD (極高動態) 線性馬達、浮動對焦機制和進階鏡頭控制可實現高精準自動對焦,對焦時的追蹤性能與前一代型號相比提升大約 2 倍。 全新的光圈元件也有助締造高速,在光圈縮小的情形下拍攝,還能達到全自動對焦追蹤性能。
關於代購服務,若您有任何問題或您需要向代購業者提出反映,您可以在登入系統後,依照線上客服系統所定之處理機制、程序及相關聯絡資訊提出您的問題,系統將會把您的問題轉知予代購業者,由代購業者的客服人員為您提供服務。 您委託代購業者所代購之代購商品,關於其品質、保固及售後服務等,都應由各該商品或服務的原廠、商品或服務原始提供者,依照其所制定的條件,對您提供品質承諾、保固及售後服務等。 我會考慮Tamron是因為這是一顆銳利度不輸GM的鏡頭,價格與24-70 F4 ZA不會差太多,加上我常常會拍食物會需要更好的放大倍率… 不過如果考量到體積/重量,24-70 F4 ZA 還是一個很輕巧且經濟的選擇。
sony 2470: 全片幅機身適用的頂級 ZEISS 變焦鏡頭
為什麼 Sony 前期設計的鏡頭和近期推出的鏡頭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我想這主要是因為 Sony 相機設計理念經常視使用者回饋修正的緣故。 初代 A7 追求的是輕便經濟的全片幅,第二代 A7 II 打造的是更好的入門全片幅,直到 A7 III 才讓市場意識到,它是設計來超越 Canon、Nikon 的全幅無反。 在論及 Sony 全片幅 E 接環鏡頭的表現時,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很大一部分的使用者體驗是取決於不同世代的機身。 舉例來說,這顆鏡頭裝在 A7 II 身上比 sony 2470 A7 稍好一些,裝在 A7R II 身上又比 A7 II 好一些,裝在 A9、A7R3、A7 III 身上則可進化到可用等級,也算是改進了不少對焦、人像膚色、室內發色的問題。 我個人倒是看得沒有這麼重,會讓它擁有如此負評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它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缺:「Sony 系統入門的標準變焦鏡」。
雖然 FE 24-70mm F2.8 GM 加上機身與 Canon 系統差不多,但實際上鏡頭比較大顆,體積已經跟傳統 DSLR 相去無幾。 對焦速度的表現上相較於 FE 24-70mm F4 ZA OSS 有不少進步,尤其在在望遠端快上不少,甚至可以說它是 Sony A7(FE 接環)系統上是少見的快速組合,但如果拿來與 C、N 兩家一較長短,筆者試用的感覺是並沒有到特別快。 T客邦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採用網站分析技術,若您點選「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代購商品若經配送無法送達,或經代購業者定相當期限通知您領取而您拒絕領取或無法取得聯繫者,將視為您同意拋棄代購商品,代購業者將不再另行通知,並依代購業者所認為適當之方式處理代購商品,您事後不得再請求代購業者交付代購商品、退款或請求損害賠償。 代購商品若於運送至我國境內時需依法繳納關稅或其他相關稅捐,您同意由您自行負擔、支付及辦理相關程序,若您未及時支付相關費用或辦理相關程序,您可能無法取得代購商品,因此所生之損害、損失或費用,應由您自行承擔。 關於退貨: PChome Online線上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
我想它多少參考了各家的標準變焦鏡的體積跟重量,盡量在這個條件下,在無反光鏡的系統中去達成Sony理想中的高品質光學。 不過令小編好奇的是,這個膠圈在鏡頭裝上時根本不會覆蓋到機身接環啊…另外有一點就是 FE 24-70mm F4 這顆小三元也沒有膠圈設計,但同樣也具備防塵防滴功能,這真是相當奇妙…。 有別於現有的「ZA」與「G」鏡兩大高階鏡頭系列, GM 的全名是「G Master」,主要有兩大訴求,分別是超高解析度以及繼承自 Minolta G 鏡以來柔順的散景。 在發表會與原廠工程師訪談時我們曾有疑問,現行的「ZA」以及「G」並不和「GM」的取向衝突,得到的答覆是 ZA 是強調對比以及發色的鏡頭,G 鏡本身擁有很好的光學素質,但 GM 是更著重解析力以及散景的新系列,這並不意味著 ZA 和 GM 有什麼高下之分,而是兩者的重點不同。 PChome Online僅受代購業者委託代為向您收取委託代購所需支付之金額、並提供代購系統服務,因代購服務或代購商品本身所生之消費爭議,您應逕洽代購業者,並由代購業者負責處理。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