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作品時而狂放,時而內斂,卻又相互輝映,宛若一場粗獷豪放與精緻柔細的對話,是慈裕宮的一大特色。 三川殿石雕的龍邊係由民國七年辛阿救,虎邊則為民國八年蔣梢,兩位石雕匠師的對場作。 麒麟堵上石窗的造型,左為八卦形,中以雙龍配圓形人物圖案;右為長方形,中以龍首雙龍四鳳配八角形人物圖案;其他如門窗的邊飾花瓶,龍虎堵下的雙龍雕飾,前殿或正殿的獅座、象座、鰲魚、斗拱、雀替、雕花與人形座,以有聯文句讀的筆畫粗細、花邊細緻處,在在都可發現「對場型」的趣味。 慈裕宮的開基媽祖為黑面三媽,當初來台的時間已不可考,但因廟前石階的兩座大型壓艙石可以確認三媽是從大陸搭小帆船渡海而來。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因皇上龍體欠安與慈禧太后微恙,後派台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來此求取藥籤,病才治癒,後特獻立「允王唯后」匾額;另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劉守備感念媽祖開藥籤醫治他的癩疾,也贈立「德配在天」匾額。
竹南中港慈裕宮建廟已有超過4百年歷史,清朝年間竹南鎮因與大陸海運來往密切,現今竹南鎮中港溪畔的港墘碼頭非常興盛,竹南鎮舊市中心就是以中港慈裕宮為中心點,廟口周邊商家生意興隆,甚至竹南鎮傳統金紙業就是以慈裕宮為主而發展出來,至今像是陳家金紙仍在繼續生產,吸引許多遊客學生前往參觀傳統手工金紙生產過程。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國家3級古蹟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是由兩名匠師一人蓋一邊、拚場較量技藝「對場造」蓋起來的? 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因「彰泉械鬥」事件,廟宇遭焚毀,又因原廟址地勢低窪,每逢風災必淹,經地方人士精心勘測,擇定「浮水蓮花穴」為現今新廟址,歷時12年遷建,於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完成。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8月由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石雕是慈裕宮裝飾的主體,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目前所知該宮最早的石雕作品,而前殿的蟠龍石柱,則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 90年代慈裕宮擴建增修後殿凌宵寶殿,共為6層樓,2樓主奉武財神,5樓主奉玉皇大帝。 慈裕宮創建自明永曆12年(西元1658年),位於中港溪畔的塭仔頭,當時為土屋茅茨建造,後隨先民開墾中港的足跡,而內移至中港南門口。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因位近大陸要津,商賈密集,地方父老遂集資重建,嘉慶21年(西元1816年)修建。
南中宮: 南中宮
還包含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光緒皇帝贈「與天同功」匾、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劉紹基(生卒年不詳)獻「德配在天」匾。 陳家古厝是保留傳統家庭建築非常完整的地方,感謝陳家人願意與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積極促成下,讓陳家古厝能保留如此完整讓後代的我們可以參觀,陳家古厝屋主陳保成先生敘說著,陳家古厝為1937年建成,修復後將空間留下,現在提供在地文化傳承、創新的場域,很盼能新舊之間能夠擦出火花,賦予古厝新的時代意義,真得很無私並且不簡單的付出。 竹南后厝龍鳳宮,俗稱「后厝媽祖廟」,在年輕一代有多少人還會走進廟裡巡禮,其實在台灣宗廟除了信仰可以進去關拜之外,廟宇的建築設計更是台灣的傳統一大特色,從以前娃娃本身就沒有特別信仰,但是經過外公、外婆從小帶我們一起去廟裡走走洗禮後認識廟裡面ㄧ些特色跟如何拜拜,發現信仰的重要是隨著人的心隨之安定。 來到「后厝龍鳳宮」主宮廟的後方有一座天上聖母神像,據說是東南亞最高大的媽祖神像,意外發現媽祖的表情跟色彩都是屬於比較柔和的色彩,確實當馬祖在高處而我站在低處向上仰望時,多了一份安心的感覺,一種不自覺舉起雙手膜拜,感謝台灣風調雨順,我們去得當天剛好媽祖神像的頭上珠珠掉色,正在工程施工讓媽祖回覆原來的光彩。 慈裕宮炸邯鄲活動,至日據時期一度遭禁止中斷,幾經波折後,才在地方人士奔走下恢復舉辦,竹南慈裕宮炸邯鄲是由4名打赤膊的勇士,扛著玄壇元帥接受炮仗洗禮,並在活動期間,由神轎、陣頭遶境竹南中港地區,具驅疫避凶、護佑地方安康迎財神的意思,場面相當盛大,有別於台東炸邯鄲,以玄壇爺附人身上,坐轎上接受炮炸。 《壹蘋新聞網》此次特別採訪深耕台灣高端旅遊多年的晴天旅遊,請董事長陳依福分析目前趨勢。
- 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初九,南庄總土目樟加禮的女婿黃祈英邀原住民加入粵籍陣營,攻打在中港的閩南人,造成閩南裔在射流溝大量溺死。
- 麒麟堵上石窗的造型,左為八卦形,中以雙龍配圓形人物圖案;右為長方形,中以龍首雙龍四鳳配八角形人物圖案;其他如門窗的邊飾花瓶,龍虎堵下的雙龍雕飾,前殿或正殿的獅座、象座、鰲魚、斗拱、雀替、雕花與人形座,以有聯文句讀的筆畫粗細、花邊細緻處,在在都可發現「對場型」的趣味。
-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8月由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 傳說當時塭內德勝宮朱李池三王爺降駕警告塭內、海口居民,遂這些人未搭上舢舨倖免於難。
- 「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庄」,就是在媽祖誕辰前連辦三天,中港媽早上出巡時透過王船押解庄內的牛鬼蛇神,晚上再將這些趕到廟裡的神桌下,第三天結束的晚上,中港媽再委由中港地區各宮廟的神尊降駕,替媽祖將這些鬼魂押解上王船送到中港溪出海口。
〔記者廖雪茹/新豐報導〕擁有200多年歷史的新竹縣溪南中崙三元宮,今起一連3天舉行中元超渡大法會,因正逢義民祭由溪南祭典區輪值,管委會特地安排奉飯儀式,重現古人挑擔奉飯的景象,傳承獨特的義民信仰文化,信眾參與相當踴躍。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日後,湄洲島上時常香霧瀰漫,曾有多人看到媽祖身著朱衣,飛翔海上,神靈屢顯,救助遇難漁民無數,感其澤佑美德,在湄嶼山上建祠供奉,尊稱她為「通賢靈女」並在湄峰摩崖刻上「昇天古蹟」四大字,世人相率祀之。 宋太宗雍四年 ( 西元 987 年 ) 媽祖已二十八歲,農日,那天媽祖特別早起梳洗換裝,塗指抹粉,盛裝打扮似仙女一般美麗,步出閨房,低頭輕語向幾個姐姐告別說:「今日乃重陽佳節,我欲登高遠遊以暢素懷。萬望諸姐,孝敬雙親,共享天倫之樂」。
竹南最早的文物就是該年信徒敬獻的青斗石獅,為龍溪縣王靜觀所贈。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官府在此立禁止差役擾民的碑,稱為「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為最早出現「竹南」地名的歷史文物記載。 該廟是閩南漳州人在鹽館前草建,原為閩粵移民所共祀,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頂宮殿型廟宇。
南中宮: 竹南五榖宮
苗栗縣竹南中港慈裕宮,俗稱「中港媽祖宮」,又稱「中港媽」,素有「小湄洲」之稱,主祀媽祖,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已有逾百年歷史的竹南中港慈裕宮炸邯鄲活動,今年受疫情影響延遲至25日晚間熱鬧登場,透過炮炸邯鄲爺的方式,希望能趕走瘟疫,祈求全民平安,度過災厄。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 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目前所知該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該宮的特色。 台灣目前仍保留炸邯鄲活動有台東與竹南兩地,苗栗縣竹南炸邯鄲是由四名打赤膊的轎夫抬抬著玄壇元帥金身上場接受鞭炮洗禮;台東則是抬著玄壇爺附身的人上陣。
咸豐初年,為避免閩粵衝突,粵人另外建立合港田寮永貞宮以祀媽祖。 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溪南中崙三元宮,是位於臺灣新竹縣新豐鄉中崙村的三官大帝廟,在桃園、新竹地區皆有分香廟。 位於竹南的中港鄰近中港溪,舊時是一個繁榮的商港,也是早期閩粵先民來台開墾的登陸地之一,因此曾經繁榮一時,中港的地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因位於中北部兩大港滬尾(淡水)與鹿港之間,因此被稱作中港,另一種則是因為鄰近中港溪,又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生息之地,漢人入拓後,稱該地為「番社」大略在今中華里、中港里、中美里一帶,因此得名。 在后厝龍鳳宮媽祖廟有一處「龍泉井」相傳是日治大正初年,瘟疫流行各地,該廟出現泉水醫治百姓,相當神奇,但是畢竟這是傳說,也很難真實的證實正確性,但是自古總會有一些故事相傳而來,對娃娃來說都覺得很有趣也很不可思議。
竹南中港慈裕宮總務曾販義表示,因為受到前苗栗縣縣議會議長饒鴻奇和獅頭山勸化堂董事長黃錦鏽的邀請,2013年參加佛陀紀念館的神明朝山,今年再度受邀,當然要一同前往參與盛舉。 慈裕宮招待組組長洪得隆提及,2013年佛館神明朝山活動隆重盛大,宗教融合的景象讓他深受懾服,內心感動又歡喜。 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慈祐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則是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慈裕宮的建築特色; 慈祐宮所藏碑之多,例如後院的「井井泉沿革碑」、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道光廿四年(西元一八四四年)「勸中龍泉漳和睦碑」、同治年間「五福橋碑」…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古蹟文物。 慈裕宮建築屬南方宮殿風格,是一座通面寬七開間、三進兩廊帶、左右兩護龍的合院建築,座西向東。 民國七年重修時,廟宇建築的龍虎邊主要分別由中港街人林溪山先生與板橋名家陳己元先生二位大師傅對場施作,也就是民間所謂的「拼場」,左右兩邊呈現不同風貌,從三川殿龍虎堵的「龍光四海」與「虎樂千山」,以及三川殿左右兩邊高低不同的石柱…等。
南中宮: 廟宇簡介
而「對場造」已沒有直接證據,期盼民眾能提供相關文物、照片,讓重修的宮志更加完整。 因為早上7:30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集合出發,為了要找免費的停車位,我們6:30就出發,到動物園時大概6:50,原本以為我們很早到,想不到已經有很多的婆婆媽媽都到了,把我們一家人放下來後,就驅車前往我設定的免費停車地點,媽祖真的有保佑,順利的讓我找到免費的停車位。 建築特色描述慈裕宮目前廟中前殿仍存有初期的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
中港是竹南鎮建設最早的港市,昔時大陸人民坐船來臺,因當時對臺灣全部地理不太清楚,認為中港在鹿港、基隆當中,所以取名叫為中港。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廟方會請稱為「三媽」的媽祖神像鑾降旨出平安符令。 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陳松生指出,三尊媽祖神像各司其職,大媽「定殿」、二媽「出征」、三媽「做醫生」。
南中宮: 竹南慈裕宮
修復以恢復古蹟原貌的原則,因此包括廟前的千里眼、順風耳大塑像及牌樓配合拆除,竹南出身的商人林芥所贈的母與子漢白玉雕像則遷往運動公園。 苗栗竹南在地建築史教材「蕃社土埆屋」,經不起雨水侵蝕瀕臨崩塌,在地因文化意識崛起,這棟土埆屋常融入鄉土教學,引起眾人重視,但也有人認為公共安全應該拆除,另一幫人則認為應盡力修復土埆屋,保留珍貴建築工法,站在傳承的角度,真的很希望這些古蹟都能有所有保留,未來才不會只有透過教科書才知道些文物。 竹南鎮中港慈裕宮有四百年的歷史,是竹南最熱鬧的廟口,每年的中元普渡也有盛大祭典,竹南中港地區也把普渡稱呼為「撿桌」,台語意思就是把祭品撿收擺出最豐盛的桌面,來表示對好兄弟的敬意。 為了重拾過去中港慈裕宮普渡的熱鬧盛況,當地文創工作者找到老師父,重現昔日「撿桌」席面,將這個習俗傳承下去。 根據竹南中港當地耆老解釋,「撿桌」是台語,蘊意著將祭品好好的整理撿拾起來,將最豐盛的祭品獻給眾好兄弟享用。
內部的設計為:雙主殿(這是極為少見)主奉天上聖母、配祀左殿福德正神-五路財神殿、右殿註生娘娘-白玉媽祖、持扇媽祖、右廡為神農大帝和後殿二樓右方的觀世音菩薩,后厝龍鳳宮媽祖廟主奉天上聖母,香火鼎盛,更與中港慈裕宮合稱為「內、外媽祖」。 曾擔任TVBS、中天、台視、聯合報等媒體記者的卓宜姿,2年前回家鄉台中服務,風趣開朗的她,是盧秀燕「podcas…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隨著邊境解封,年底、春節的旅遊熱潮也開始發酵。 澎管處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出澎湖四季旅遊,要讓澎湖的美征服更多旅人的心。 這次撿桌習俗重現活動,從5日起開始至8月底為止,每周三至周日展出,並有專業導覽志工在場定時導覽,同時,在農曆7月18日當天在慈裕宮前廣場舉行傳統撿桌普渡,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都可到場一探傳統的撿桌習俗。
南中宮: 年度三大事—「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庄」、「洗港祭江」、「放水燈」
在廟埕對面三角窗,沒招牌的「中港炸粿」,靜靜望著對面300年老媽祖廟。 從日治時期,從第一、二代連霖及連清溪,在中港四處擺攤起,直到民國56年,才由第三代連勝源買下現有店面,並逐步交棒給第四代連志強。 〔記者鄭鴻達/竹南報導〕竹南中港慈裕宮前,坐落一間沒招牌的小店,僅炸粿與炸肉嗲就賣了上百年,經營者也從日治時期傳承四代。 小店自中港為全苗栗最繁華之處,到洗盡鉛華成為靜謐小里,見證了經濟、產業與人文興衰。
中港慈裕宮原是閩南漳州人在鹽館前草建,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頂宮殿型廟宇。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鑑於廟太小,提議遷建於南門口。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有鑑宇格局不大,故提議遷建於南門口,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官府在此立禁止差役擾民的碑,稱為「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為最早出現「竹南」地名的歷史文物記載。 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歷經多次修建,中港慈裕宮的前殿、正殿、牆廊仍保持傳統的大木結構形式,前殿左、右建築細部有明顯差異,左右不同是兩名分別為漳、泉派匠師「對場造」的跡證,包括:中門兩側的石雕壁堵、樑與樑之間的斗抱等,是慈裕宮最大的建築特色。 南中宮 1997年5月,內政部核定辦理修護廟身建築,請楊仁江教授設計監造。 南中宮 1999年12月14日,苗栗縣政府民政局邀請設計、監造、施工單位和管理委員會代表召開古蹟修護說明會。
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今天表示,今年元宵節傳統民俗「炸邯鄲」活動暫緩,計畫延至農曆3月15日邯鄲爺生日舉辦;若屆時疫情仍未趨緩,將考慮取消。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6日電)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今天表示,今年元宵節傳統民俗「炸邯鄲」活動暫緩,計畫延至農曆3月15日邯鄲爺生日舉辦;若屆時疫情仍未趨緩,將考慮取消。 在竹南中港地區,端午節除了龍舟競賽,還有另一項年度民俗大事,便是由中港慈裕宮所舉辦的「洗港祭江」,此活動深具地方特色且富含歷史意義。
為了重新找回竹南中港撿桌習俗,竹南本地文創工作者,發起重現撿桌活動,找來了當年曾經連續3年榮獲撿桌比賽冠軍蕭政德,負責重現當年撿桌席面,並以常見的食材裝飾組合成各種造型供品,另外,也邀請多名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的會員,以紙黏土、紙捲、半毛氈、蠟燭及拼布等素材,來做出仿真撿桌席面,賦予檢桌席面的現代意涵。 前殿中門一對青斗石獅,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則是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相當細緻。 南中宮 慈裕宮所藏石碑之多,例如後院的「井井泉沿革碑」、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勸中龍泉漳和睦碑」、清同治年間「五福橋碑」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古蹟文物。 慈裕宮因歷史悠久,保存古物甚多,如「慈裕宮天上聖母」玉璽、媽祖令牌、古符版、古檀香爐、傳統金銀紙工具等,目前皆存放在金銀紙文物館內,記錄著中港地區之信仰文化。
最後,有三座神轎自神轎聚集處衝出,往西方的河海交會地奔跑,由於下午五點時是退潮時刻,衝出的神轎可達兩三百公尺遠,但因汙泥鬆軟,走動困難,廟方遂不建議外地民眾跟隨,以免陷入泥沙。 南中宮 一組乩童會在汙泥沙灘上獻小米包、灑符水及金紙,另一組乩童舉出令旗朝西方作儀式,一旁則有其他人灑白米,第三組乩童則在水中祭拜尋找不潔物,以作法逐走。 其餘數十座神轎則在原地繞著堆積如山的金銀紙反覆抖動,最後經乩童請示下返駕,完成整個祭江洗港儀式。
距竹南慈裕宮十分鐘車程的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中港溪口北岸,沿途長滿了水筆仔,還規劃有「賞鳥牆」。 紅樹林最佳觀賞期為春、夏二季,此時可觀察到鷺鷥林鷺鷥繁殖的過程、潮間帶類蟹、花跳及彈塗魚的行為習性及水筆仔的成長過程。 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因泉、漳分類械鬥,廟宇遭焚毀,再加上廟址基地低窪,逢雨必淹;於是精心勘測挑選「浮水蓮花穴」的現址,歷時十二年,在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完成遷建,慈裕宮現有規模即奠基於此時。 當時的慈裕宮似朵浮水蓮花,被四周溪流環繞,僅以日出橋與溪流上的小竹筏為通行方式。 中港慈裕宮裝飾主體運用了大量的石雕,包括入口正門與外檐裝飾、檐廊及立柱、青斗石獅等,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 中港慈裕宮所奉祀的主神為迎自湄洲的三媽,以及鎮殿的軟身大媽與二媽,三尊媽祖各司其職,大媽鎮殿、二媽出征、三媽做醫生。
慈裕宮最大特色便是漳泉兩派對場施作,以中軸為分隔點,兩側雕刻、工法皆各有千秋,與一般廟宇採中軸對稱施作不同。 正門門神,日昭和4年(西元1918年)擴大重建時,廟方找來漳泉兩派師傅對場作,又稱對場營造,指的是在建造過程中,不同部分(多為左右兩邊)由不同的建築師傅分別獨自建造並合力完成。 為了增加沿海漁港的觀光資源,帶動沿海休閒旅遊的氣氛,提昇漁民的收益,縣政府投下鉅資興建的「龍鳳漁港跨海景觀橋」於2008年正式啟用,白色風帆造型,美麗堅實的鋼骨結構,讓民眾可以在上面賞海景,騎單車,成為最受遊客喜愛的熱門場景。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 目前,遶境的活動停辦一段時間,將於民國一百零二年時復辦此有意義的活動。 「洗港祭江」活動起源於民國三十二年中港溪鯨魚擱淺事件,庄民搭乘竹筏去賞鯨,發生海難,後來中港地區因為這些未超度的亡魂,村內不平靜,便於端午祭典時,在今日的竹南鎮港墘里中港溪出海口設壇拜祭江海冤魂,同時當地居民爲了感念先民在開發中港過程中的艱辛或出海捕魚時犧牲,而舉行「洗港祭江」的祈福儀式。 慈裕宮年度三大民俗大事—媽祖誕辰舉辦「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庄」、端午「洗港祭江」活動與農曆七月十八日的「放水燈」活動。 「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庄」,就是在媽祖誕辰前連辦三天,中港媽早上出巡時透過王船押解庄內的牛鬼蛇神,晚上再將這些趕到廟裡的神桌下,第三天結束的晚上,中港媽再委由中港地區各宮廟的神尊降駕,替媽祖將這些鬼魂押解上王船送到中港溪出海口。 他期望持續推動慈裕宮的慈善公益事務,舉辦冬令救濟發送白米,也配合政府推動道路認養維護等活動。
前總幹事郭金滿說,「對場」指一座建築由兩派匠師承造,以建築物中軸線區分,左右對稱,兩匠師各做一區,各展技藝、互相競技,依據資料,慈裕宮民國7年改建完成,林溪山負責北邊,陳己元負責南邊。 中央明間淨寬4.76公尺,左次間淨寬2.17公尺,右次間淨寬2.19公尺,明間較次間淨寬大至2.18倍,使次間格外顯得狹小,與其他廟宇相比,是較少見的作法。 慈裕宮在明永曆十二年時為土屋茅茨建造,後隨先民開墾中港的足跡,內移至今開元里的鹽館前。 南中宮 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因位近大陸之要津,貿易殷商、商賈密集,遂引起地方父老集資在當時市集密佈之中港南門口重建慈裕宮。 慈裕宮正殿是一座通面寬七開間、三進兩廊帶左右兩護龍的合院建築,三川殿前後左右結構勻稱,為其平面的特色。
龍鳳漁港景色優美、環境整潔,周邊遊憩設施規劃的十分完善,在港區設置有景觀平台,夜間在美麗的照明設備襯托下增加不少情調,也讓海邊的夜景更加美麗。 漁港旁還有一片木麻黃樹林,在豔陽高照的夏天很適合當做您乘涼休憩的好地方,在這邊慢跑、散步甚至騎乘單車,可以達到放鬆身心又鍛鍊身體的目的。 位於竹南鎮龍鳳里的龍鳳漁港,為冷水溪出海口及龍鳳大排交接處南岸的一處天然漁港,因鄰近海域多數為礁石質地,底棲魚類多不勝數,漁產種類極為豐盛,如烏魚、花之、白鯧等,一年四季街可捕獲,歸屬於第三類漁港。 昭靈宮主祀百姓公,代表神祗彭大人以及林大人、凌大人合祀英靈宮,配祀福德正神(后土)。 百姓公即本地開闢以來為國捐軀之將士及無人奉祀之先人,另有有神主三、四座,諒係絕祠之家所寄者,彭大人及林、凌兩大人相傳為明室將,清軍入關時,扶幼主與之相載不幸死於火炎山,其忠魂不散,三百餘年後逐至中港借住於本祠,之後屢次顯靈相助百姓公為里人治病消災,創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原名「昭忠祠」。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