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 Hermès 手袋連銀包的二合一設計,附有皮革肩帶,並飾以鍋釘作點綴,用家可當作腋下包使用之餘,也易於配搭不同場合的服飾,適合愛用迷你袋的女生使用。 然後70%時間抱著房卡待在湖底睡覺,這樣的生活讓就像回到她待了上千年的大海,悠閒、卻有等待什麼的期待感。 ,不管哪一個巡演國家,所有東西都是從無到有,從環保座談到實際與當地配合進行淨灘活動,最後分類清洗、完成成品,全權由城市市民們一同協助。 比較有趣的是塑料大多透過市民資源回收蒐集,取用白色、灰色、黑色、藍色等深色系,且大部分的媒材也很豐富,像是寶特瓶、汽車儀表板、油桶、洗衣籃、兒童玩具、塑膠椅、安全帽、馬桶座等等。 其實,1月21日「愛河.愛之鯨」開幕時,報導就曾指出,愛之鯨在愛河七賢橋南面(立德棒球場前),展期長達70天,至3月31日。 另外,也有人說「因為放置的位置所以早晚必須被拆除,當然市府可以拍賣給願意收藏的民眾,既可增加收入還能省去處理的費用」「裝置藝術本來就只是暫時設置,不用過渡泛政治化」。
「愛河.愛之鯨」由高雄市政府與新象活動推展中心、瀚亞設計合作,邀請美國知名建築設計團隊StudioKCA,由Jason Klimoski藝術家創作,以2個月時間向市民募集塑料資源垃圾為材料,為高雄量身打造的巨鯨裝置藝術,含底座高度達20公尺,大約7層樓高,是該計畫推動以來最大的鯨魚裝置藝術。 為了呼籲大家重視環境保護,以將回收物設計為座頭鯨的樣式,希望以此方式,讓你我重視海洋汙染,一起讓世界看見這隻「愛河.愛之鯨」! 「愛河.愛之鯨」即將於2020年1月21日正式在台灣高雄愛河亮相,這個水面上高13-15公尺,水面下5公尺,呼籲民眾重視環境生態保護的巨型裝置藝術,就地採用高雄的資源回收物為素材製成。 新象活動推展中心特別邀請高雄市葉匡時副市長參觀製作過程-由藝術家柯杰生Jason Klimoski與張碩芬Lesley Chang導覽解說,透過「愛河.愛之鯨」讓世界看見高雄。
網友在《中時新聞網》相關報導下方留言論戰,表示「又是一種政黨輪替,前朝建設停滯或拆除概念,人民納稅錢?」「還不是為了政治,在補選前把韓的痕跡抹掉,讓大家忘了這個人」「盡量拆,恢復韓當市長之前的風貌!路再挖五千坑,下水道用力丟進廢棄傢俱和樹枝雜草给它堵好堵滿…」「懼韓懼到任何與韓國瑜,有關的事與物都要拔除才放心了」。 太魯閣族原住民人生活在台北市,人生下半場的覺悟,放下過去,走向自然,玩起攝影記錄生活,吃喝玩樂樣樣都好,學習從文字、從拍攝圖片創作分享,對“美與善”所有事與物的感動,偶而也會進電影院陶醉在大螢幕前的視覺饗宴。
消息傳出後,引發網友論戰,有人認為愛之鯨本來就是暫時的,遲早要拆,有網友則說「拆吧!總是見不得別人好的政黨」。 超乎想像的漂亮,回想起距離上次來高雄愛河的時間,都超過十年多了,那時還是因為工作而來,空空曠曠的過去,和現在愛河週邊多了很多的住、商家大樓是大不同了。 愛之鯨由美國紐約StudioKCA為主要設計,與高雄市環保局共同合作,共同製造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愛河‧愛之鯨」。 StudioKCA指出,這些漂浮於全球海域的塑膠垃圾,達到1.5億噸,比起全球8萬頭海洋中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座頭鯨的總重量還要重! 海洋塑膠垃圾無奇不有,從淨灘活動中可見寶特瓶、吸管、咖啡外帶杯,更有玩具、牙刷、打火機等等,保麗龍和漁具也是大宗。 根據統計,每一分鐘就有一部垃圾車能承載的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每年海洋中增加的垃圾來到800萬至1300萬噸。
如愛之鯨的海洋廢棄物的藝術創作,則透過教育推廣,讓更多人知道海洋垃圾的問題,進而付諸行動,共同守護海洋生態環境。 攝影:李育琴巨大座頭鯨藍白色的形象從愛河水面躍起,配合愛河旁的高雄燈會,近日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賞拍照。 從鯨魚身上可見各種回收塑膠製品組合而成,有各式塑膠籃、桶子、塑膠椅、兒童玩具車等。 台灣是世界上第五座鯨魚裝置藝術,矗立在愛河裡,外觀包覆15噸以上的回收塑膠製品,包含生活中的廢棄回收物,甚至連汽車儀表板、油桶、洗衣籃等等都有出現。 硬邦邦的環保議題,藉由藝術創作簡單地達到呼籲與提醒,也讓世界看見了高雄,喜歡這樣的創作。 愛之鯨讓世界看見高雄,讓我踏出台北舒適圈來到高雄,居台北的我也看見了。
愛之鯨: 高雄旅遊網
愛之鯨創作者傳遞強烈的環保訊息,要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重視被污染的河川與海洋,全球有多達1億5千萬噸的海洋垃圾,其中的8百萬噸塑料在海中漂浮,塑膠微粒成為海洋生態殺手,除了積極呼籲採取措施刻不容緩,藝術家更用垃圾來「塑」造愛之鯨。 經過近200天的不間斷展出矗立於愛河七賢橋旁的「愛之鯨」大型公共藝術,即將於7月22日告別高雄市民,市府將持續推動區域觀光品牌,打造「愛河藝廊」。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今年1月在愛河設立的裝置藝術「愛河.愛之鯨」,提醒大家愛護地球、落實環境保護,強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更成為高雄著名的打卡新地標之一,因考量颱風汛期風險,並尊重策展單位決定,市府在上週進行拆除作業。
- 眾人合力建造「愛河.愛之鯨」的過程是一種行為藝術,而座頭鯨自然地融入愛河的生態景觀,也是環境藝術的體現。
- 愛之鯨緣由來自台灣夫妻所創立美國知名建築設計團隊「StudioKCA」,用塑膠廢棄物組裝而成,打造一座15公尺高,約七層樓的巨型座頭鯨環保裝置藝術,由於鯨魚是海洋中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從愛河騰躍而出,喚起民眾對海洋垃圾污染及環境保護的重視。
- 作品於今年1月在愛河亮相展示前,主辦單位與高雄市政府合作舉辦了淨灘和海洋生態解說活動,分別在旗津和壽山動物園帶領民眾進行淨灘及海洋環境教育推廣。
- 根據科學家統計,有1億5千萬噸的塑膠垃圾漂浮在全世界的海域,每年更有800萬噸的新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
- 愛之鯨由美國紐約StudioKCA為主要設計,與高雄市環保局共同合作,共同製造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愛河‧愛之鯨」。
高雄讓世界看見的另一個好消息:「高市觀光局委託歌手黃明志打造高雄觀光主題曲《出去走走》,剛剛獲獎的MV已獲得國際大獎『泰利獎』,網路最佳MV獎項的金獎、電視最佳MV的銀獎,為台灣奪下1金1銀。」,台灣抗新冠肺炎疫情已見紓緩,進入後疫情時代的現在,居台灣的我們,應該可以放輕鬆的好好來安排國內旅遊假期。 副市長葉匡時表示,這次鯨魚藝術創作伸出水面高度達15公尺,橫向展開達15公尺,就地採用高雄收集的廢棄物,從材料收集、創作組裝到展出,邀請高雄市民共襄盛舉,希望藉此喚起大家對環境生態的重視。 【愛河.愛之鯨】是使用超過15噸的廢棄家用塑膠製品加上35噸的鋁和鋼鐵,組合而成的7層樓高的鯨魚裝置藝術,高18公尺(水面上14公尺、水面下四公尺)。 「愛之鯨」的誕生,源自塑膠浪潮的裝置藝術姊妹作摩天大樓,「愛河‧愛之鯨」是全新的創作,共收集了15噸的塑膠廢棄物,足足是四層樓高鯨魚造型裝置藝術「摩天大樓」的三倍,18公尺的總長也比「摩天大樓」高出三層樓。
看看一隻從塑膠廢棄物組裝而成、和現實生活一樣大的鯨魚從水中騰躍而出、迎向海岸,是個能引起人們對海洋廢棄物問題關注的好方法。 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近看,它可是由15噸回收垃圾桶與廢器瓶製造而成的。 【記者高婕/高雄報導】 經過近200天的不間斷展出矗立於愛河七賢橋旁的「愛之鯨」大型公共藝術,即將於7月22日告別高雄市民,市府將持續推動區域觀光品牌,打造「愛河藝廊」。 ▼經過近200天的不間斷展出矗立於愛河七賢橋旁的「愛之鯨」大型公共藝術,即將於7月22日告別高雄市民,市府將持續推動區域觀光品牌,打造「愛河藝廊」。 「愛河.愛之鯨」作品出水面14公尺,水面下4公尺,重達50公噸,原規劃展期至3月31日,並於5月汛期前拆除,後因愛河水舞延長至6月底,經高雄市府協調展出單位特別將「愛之鯨」展期延長至6月30日,雖恰逢疫情期間,仍吸引超過200萬人次觀賞,堪稱高雄最具指標性的地景公共藝術,高雄市府稱「為高雄城市行銷帶來巨大效益」。 除了發起蒐集資源回收垃圾,做為裝置藝術材料,活動期間市府也共同舉行淨灘活動,並安排導覽「愛河‧愛之鯨」建置組裝過程,規畫親子DIY工作坊及環保議題講座等。
愛之鯨: 高雄景點|愛河。愛之鯨-期間限定!七賢橋上壯麗的鯨魚
「愛之鯨」作品表面因採用環保回收物(塑料)組裝而成,屬於臨時性裝置藝術作品,難以長期保留,且維護管理成本極高,民間展出單位考量8~9月為颱風頻繁季節,風險難以掌控。 高雄市民齊心齊力以環保行動撿拾、收集的可回收塑料,由新象藝術團隊創作組裝成7層樓高的「愛河.愛之鯨」,2020年1月21日即將從灌溉高雄人生命的愛河水面騰躍而出! 原本展期只到3月31日,響應市民熱情,展期將延至6月底,想要一睹風采的市民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根據科學家統計,有1億5千萬噸的塑膠垃圾漂浮在全世界的海域,每年更有800萬噸的新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 台灣四面環海,身為台灣工業大港的高雄決定採取行動,喚起大眾對環境永續的關注。 高雄期間限定的「愛河‧愛之鯨」由美國知名建築設計團隊 StudioKCA 以回收塑廢料打造七層樓高的巨型鯨魚,比照實際生活中真正的鯨魚大小,以華麗的姿態躍出愛河水面,就是要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
而高雄前副市長葉匡時昨(29日)則是在臉書PO出拆解影片,並說「現在已成美好的回憶」。 新象活動推展中心近日亦舉辦愛之鯨攝影比賽和生態影展,邀請民眾前往愛河七賢橋旁欣賞藝術作品及觀賞電影,一起關注海洋污染問題,並實際付諸行動,生活減塑愛護海洋。 會有這隻座頭鯨的誕生,是因為世界海域中有1億5千萬噸的塑膠垃圾,而每年有至少800萬噸塑膠廢棄物不斷流入海洋,這些垃圾無法被分解,是環境生物的殺手,而以世界上最大的海生哺乳類動物「座頭鯨」為意象,大概是要表達即便是全世界限有座頭鯨的數量全部加起來,都遠遠不及人類替海洋製造災難的速度。 臉書「愛河愛之鯨」指出,愛之鯨於22日功成身退,但愛地球的心永遠在,這件環保藝術作品讓原本不相識的人們,因為環保議題串聯在一起,將土地與海洋連結、呼籲大眾重視海洋的塑膠廢棄物問題。 日治中期,台灣總督府鑒於高雄市中心逐漸從哈瑪星東移,乃將高雄市役所遷至榮町,並鳩工新築辦公廳舍。
愛之鯨: 景點
李東霖指出,從歷年淨灘的垃圾統計數據中發現,2019年吸管和塑膠袋的數量下滑,顯示政府推動的限塑政策確實發揮的作用。 ,目的就是要讓家長有個給孩子們教育的機會,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垃圾,甚至部部份還流進了海洋中。 我想不止新聞就連平面報章雜誌媒體等等,常常都會報導有海洋生物吞下垃圾的報導,看了新聞實在覺得心很沉痛。 最後也來看看2018年 StudioKCA 在比利時展出的布魯日鯨魚《Skyscraper / the Bruges Whale》,含底座整隻鯨魚約4層樓高,後來這隻鯨魚也有移師到其他國家 eg. 愛用迷你手袋的女生,一定會喜歡這款 Hermès Cenas 皮革手袋! 袋款設計將銀包與手袋二合為一,並採用小羊皮革製作而成,飾有「H」字手工浮雕效果,既可手提又可當作 clutch 使用。
以15噸回收塑膠廢棄物組裝而成的大型鯨魚裝置藝術,1月下旬在高雄愛河亮相。 名為「愛河.愛之鯨」的裝置藝術計畫,由新象活動推展中心發起,邀請美國建築設計團隊 StudioKCA創作設計,結合台灣鋼構技術並與高雄市環保局合作,將回收的塑膠垃圾打造成全台最大的水上裝置藝術。 愛之鯨緣由來自台灣夫妻所創立美國知名建築設計團隊「StudioKCA」,用塑膠廢棄物組裝而成,打造一座15公尺高,約七層樓的巨型座頭鯨環保裝置藝術,由於鯨魚是海洋中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從愛河騰躍而出,喚起民眾對海洋垃圾污染及環境保護的重視。
近年海洋垃圾已成為環保議題最迫切的關注焦點之一,高雄參與國際海洋環境運動,同步不缺席。 美國知名建築設計團隊「StudioKCA」繼比利時、荷蘭後,首度移師高雄發動「愛河‧愛之鯨」計畫,打造一座伸出水面15公尺的巨型座頭鯨環保裝置藝術,在明年(109年)高雄燈會藝術節登場亮相。 今年年初結合高雄燈節,於1月21日在愛河七賢橋南面(立德棒球場前)推出之「愛河.愛之鯨環保創作藝術展」,由新象活動推展中心、翰亞設計、美國StudioKCA環境裝置藝術家柯杰生 Jason Klimoski 與張碩芬 Lesley Chang耗時3個月,以市民環保回收物打造而成,透過藝術創作方式傳達自由騰躍、關懷海洋保育的精神。 作品於今年1月在愛河亮相展示前,主辦單位與高雄市政府合作舉辦了淨灘和海洋生態解說活動,分別在旗津和壽山動物園帶領民眾進行淨灘及海洋環境教育推廣。 昨(2)日並於高雄市總圖舉辦環保研習講座,由湧升流環境教育創辦人李東霖分享海洋垃圾現況,探討台灣成功的資源回收為何無法解決海洋垃圾問題。 這個鯨魚藝術創作伸出水面高度大約15公尺,全都是利用高雄市民們淨灘、回收而來的廢棄物,而創作及組裝也邀請高雄市民一同參與,希望藉此喚起民眾對環境生態的重視!
該辦公廳舍由清水組(大野米次郎)設計監造,為一帝冠樣式建築,昭和13年(1938年)動工,昭和14年(1939年)完工落成。 經過200多天的展出,「愛河.愛之鯨」大型公共藝術也於22日退場,對此,葉匡時則是在臉書PO出一段拆解愛之鯨影片,並寫下,「因為汛期到了以及維養的困難而被拆解 。感謝許博允先生當初的介紹引進,成為高雄的觀光亮點,現在已成美好的回憶」。 台灣人每日垃圾生產量約為2公斤,全台每天就有高達4.6噸垃圾,而每人每年的塑膠袋使用量更是超過700個。 2019年11月,從媒體看到了高雄《愛河.愛之鯨》公開的設計示意圖,已經讓我想衝過來高雄,怎奈生活中大小的事,有時就是沒法立刻的馬上如願,五月中來到高雄愛河看到了,浮出水面的鯨魚,這也太美了吧! 超乎想像的漂亮,回想起距離上次來高雄愛河的時間,都超過十多年了,還是因為工作而來,空空曠曠的過去,和現在愛河週邊多了很多的住、商家大樓是大不同了。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愛河設立的裝置藝術「愛之鯨」,是高雄著名的打卡新地標之一,現在因汛期到來,市府在7月22、23日進行拆除作業。
塑膠環境裝置藝術家柯杰生花了近50天,將塑料形狀及五顏六色圖案拼接在魚身,再搭配夜間的燈光,也希望藉此能喚醒大家環保的意識。 愛之鯨今日清晨6時至夜間10時進行撤場拆除作業,大型吊車(500噸級)將占用河東路及七賢二路口,並將作品由愛河吊放至舊七賢國中,七賢橋周邊路口將提前封閉,提醒用路人提前改道,改走中正橋或建國橋。 它高達7層樓的高度,全部都是使用廢棄塑膠製造而成,最主要是希望可以讓大家可以了解環保對於地球的重要性。 而葉匡時的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不捨,「這麼有創意的藝術品竟然拆了真的好可惜」、「副市長好,高雄市民想念你」、「好險已經拍照留念」、「拆掉太可惜了」、「永遠懷念韓國瑜團隊」、「好可惜,好美的作品」。 根據台灣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2019年的分析研究發現,台灣四周海域所發現的廢棄物中,91.6%為塑膠製品,且將近70%來自飲食所用的一次性餐具,如食物包裝、吸管、塑膠杯、免洗餐具、塑膠袋等。
夜晚裡細觀「愛之鯨」,彩色燈光的照射下,超亮眼的,2020年01月12日愛河的「愛之鯨」地標讓世界都看得見,而那鯨魚的身體,是用15噸回收塑膠廢棄物所組裝,一個個的塑膠廢棄物哪裡來呢? 愛河愛之鯨,是由來自美國建築設計團隊 StudioKCA,結合了台灣鋼構技術的創作設計,並與高雄市環保局合作,用15噸回收的塑膠垃圾所打造。 非常有心機的環保教育,透過這隻座頭頸的設置,呼籲我們要手牽手愛護我們的環境,齊心守護唯一的地球,環境保護真的是需要你我他不分國界一起重視到落實的。 StudioKCA創作的鯨魚裝置藝術,曾在比利時布魯日和新加坡等城市展出,這次高雄的作品更大型,是以15噸回收廢棄物所組成。 建築師柯杰生(Jason Klimoski)指出,城市所生產的塑膠垃圾,最終流向了海洋,危害海洋生物,因此計畫構想在城市中,設計出以塑膠廢棄物組成大型鯨魚作品,希望能引起民眾關注海洋廢棄物的問題。
經觀光局協調在安全前提下儘可能延長展出時間,民間展出單位決定於7月22日進行拆除,並完整忠實紀錄全過程。 「愛河.愛之鯨」將於明(109)年1月21日至3月31日愛河七賢橋南面(立德棒球場前)盛大展出,正值高雄燈會藝術節期間(1月29日至2月9日),可望吸引國內外觀光客前來一睹「鯨」天之舉,在展覽結束後,預定將作品移往旗津,成為高雄海洋與環保精神的代表作。 這不是白鯨傳奇,而是游進高雄的「愛河.愛之鯨」,以海洋垃圾塑膠為創作的另類藝術裝置,將在明年高雄燈會藝術節登場亮相。 觀光局代理局長邱俊龍表示,今年為高雄區域觀光元年,自推動「愛河行旅」區域觀光品牌專案,已陸續設置特色貨櫃聚落,愛河餐車水岸市集活動,音樂水舞秀、環境裝置藝術「愛之鯨」及引入粉紅天鵝船,初步型塑愛河水岸藝廊。 後續仍將持續尋求民間廠商贊助合作,完整型塑「愛河藝廊」,成為高雄著名的國際觀光亮點。
「愛河、愛之鯨」讓世界看見高雄的企圖,不論是否成功,但至少國人都看見了。 誠如StudioKCA首席建築師柯杰生所言「鯨魚是海洋中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這隻從塑膠廢棄物組裝而成和現實生活一樣大的鯨魚從水中騰躍而出,迎向海岸,是個能引起人們對海洋廢棄物問題關注的好方法。 由於「愛之鯨」作品表面因採用環保回收物(塑料)組裝而成,屬於臨時性裝置藝術作品,難以長期保留,且維護管理成本極高,民間展出單位考量8~9月為颱風頻繁季節,風險難以掌控。
整個作品有重生與保護海洋的意涵,台灣是海島,而高雄是台灣很重要的港口城市,依靠著海洋而生。 不過台灣產生的海岸垃圾量,卻比鄰近國家來的多,希望藉由環保藝術創作及推廣回收廢棄物、進行環保教育等方式,喚起大眾對海洋廢棄物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議題的重視。 眾人合力建造「愛河.愛之鯨」的過程是一種行為藝術,而座頭鯨自然地融入愛河的生態景觀,也是環境藝術的體現。 這一座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本身更是一場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運動,讓原本不相識的人們,因為環保議題串聯在一起,手牽手愛護我們唯一的地球。 他鼓勵民眾可透過減塑生活、塑膠袋重複利用等的生活習慣,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 許多新創團隊推出的食器租借行動,也可協助我們減少一次性塑膠飲食容器的使用。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